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校园之窗

创新课堂的三个追问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光明网 中国教育报

  创新课堂的三个追问

  ——西北地区首届高中高效课堂创新大赛观察

  完成一则关于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阅读理解,提炼文章论点,完成正反观点的微辩论……11月2日上午,在陕西渭南大荔县城郊中学,来自商洛中学的英语教师阮桂琳,在40分钟课堂里,从歌曲引入,借助一篇短小的英文新闻原文,循序渐进地按照布罗姆教育目标分类,帮助学生达到了对内容的识记、理解,知识迁移,创新等多重教学目标。

  这个教龄3年的26岁教师,和其他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1300名教师一样,正在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与渭南市教育局主办的“西北地区首届高中高效课堂创新大赛暨课堂革命高峰论坛”活动,通过高中9个学科140余场的赛课,展示高中课堂改革创新的新风貌。

  如何打造一节好的课堂?

  “我看了下表,学生自主探究用时25分钟,教师引导和评价占了15分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更好的是,你完成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掌控能收能放,活泼又不散乱。”下课铃响,教室后的评委席上,海南师范大学教授薛燕华对阮桂琳说。

  “教师应该从传统的主演者、主讲者的角色转变为节目的总导演和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李贵安说,“就像好的节目离不开好的导演,教师应该对课堂的教学过程有精心的设计、精致的编排和强大的控场力。”

  李贵安和团队提出了“贯穿PACE要素的三元课堂模式”,该研究成果获得了2018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PACE,是过程、能力、核心素养、多元评价英文首字母的组合。”李贵安解释,“过程强调老师作为导演的设计编排,能力是要求把知识型课堂转变为培养能力的课堂,核心素养是要帮助学生养成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品格,评价是最关键的指挥棒。对创新课堂而言,需要建立起定性定量结合、过程结果互补的多元评价体系。”

  融合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教学方式,被李贵安和团队称为三元课堂模式,“除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校内学习外,学生还需要更深入地走进社会和自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内化与素养发展相结合”。

  作为陕师大协同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试点学校,大荔城郊中学“行走的地理”已经成了该校的课改品牌。

  “教材上写道,商业区分布在城市中心,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市外围。但是就大荔而言,现实中的功能区分布并不是这么规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灵活地进行学习与应用,大荔城郊中学的地理教师杨龙做起了“行走的地理”:站在东府广场上,他和学生交流新商业中心兴起的各种因素;漫步在春天的同洲湖畔,他带领学生感知生物地理的奥妙……

  怎样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容易满足于自己讲授了多少知识和技巧,但是学生学进去了多少,掌握了多少,不同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很少被关注到。”李贵安说。

  “课堂革命必须从班级授课制转向小组合作学习,这是牵一发可动全身的改革核心。”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永成说。

  怎样才能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作为师生、生生对话学习的具体载体,学习小组成了实现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具体抓手。

  “一般课堂上,都存在A、B、C三类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取乎其中,以B类作为基准,这其实就放弃了另外两类学生,学得好的不想听,学得差的听不懂。”李贵安认为,以小组为单元的授课形式改革,凸显了每个学生的个体性,通过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帮扶。

  在大荔城郊中学,与传统课堂的排排坐不同,学生以6—8人为小组,围坐在一起。“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空间,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来到学生中间,观察、倾听;学生也不再是学习上的‘散兵游勇’,而是以团队进行学习,小组内既有竞争更有合作。”大荔城郊中学教研室主任任娜介绍,“对于A等生而言,自己学得快成绩好不值得骄傲,帮助小组一起进步才是光荣。”

  “课堂改革,一方面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成就感享受感,自觉主动地把身心都留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有用户思维,以学生为中心,改掉以前只重输出不顾接收的教学理念。”李贵安说道。

  经过近3年的课改努力,大荔城郊中学的二本上线人数从常年65人的低位,逐渐上升到了今年的380人。

  “在创新课堂上,成绩依然是最大的现实,也是对改革效果最直接的测量。但是通过先学后教、小组学习、多元评价等方式,我们也关注到,课改带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成绩的提高,还有探索性学习、批判性思维、合作学习等发展后劲更足的能力。”李贵安说道。

  课堂改革的未来怎样?

  “很多城市里的名校,对于课改并不积极,热情也不高。因为对他们而言,自主课堂的效率、知识系统性得不到保障。不得不承认,在有些课堂上,灌输法是高效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学新认为,自主课堂虽然引入了课堂讨论,但是讲授被弱化,自主讨论的水平受限较大。

  但从微观的某一课堂跳出,李贵安认为,课改的意义,既指向教育资源均衡优质,又指向未来。

  “对于底子薄弱的农村学校、中西部学校而言,只有通过课改,才能缩小与资源底蕴积累深厚的名校之间的差距。”李贵安介绍,“像城郊中学这样的乡镇高中,在硬件软件上与西安的名校有不小的差距,但是通过课改,呈现出了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

  “在智能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教育一定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课堂创新,更要注重育人。”李贵安认为,大学与中小学应该联动协同,掀起育人革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课程改革需要关照到社会发展现状和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不能走得太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认为,这是一项超越了教育系统本身,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虽然课堂改革还在问题和创新中摸索前行,但在李贵安看来,课改的方向是朝着教育的本心在回溯,“3000年前,孔子就在因材施教。但是目前大部分的课堂对个性需求是忽视的,从这种课堂走出去的学生,就像工业生产出的产品。而好的教育应该像农业,因地制宜,细心灌溉,流淌着生命的灵性”。(本报见习记者 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