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 丹
“蝶恋花缀生态绿道,小景观话乡韵乡愁,文化墙展文明新风……”坐落在秦岭北麓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场声势浩大的“花园乡村”建设观摩会,着实让前来参会的干部群众和记者们开了一把眼界。
长安区南依秦岭、四水环绕,山、川、田、塬错落有致,辖区232个行政村,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优势凸显。近年来,如何将“生态美”转化为“经济美”,以乡村的全面振兴撬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群众致富增收,成为长安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绿色崛起的新课题。
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长安区瞄准了“三园”建设。2018年,长安区提出了“把大学城建成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乐园,把城市建成山水相依、宜居宜业公园,把乡村建成三产融合、和谐美丽花园”的“三园”发展思路。在“三园”的建设框架下,乡村建设成为支撑长安区发展的“三足”之一。
从收拾农村的“面子”开始,长安区依次进行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和花园乡村三个阶段的提升改造,完成花园乡村“七大工程”,定期组织花园乡村建设观摩会,实施“五化”道路全覆盖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标本兼治改变乡村风貌,最终实现村落布局美、人居环境美、自然生态美、人文风情美、基层党建美和产业融合美。
在长安区王莽街道清水头村,每年春季万亩桃花竞相开放,每到夏季千亩荷塘摇曳生姿,吸引游人赏花休闲。按照“花园乡村”的建设思路,清水头村提升村容村貌,实施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打造绿化示范街,制作特色文化墙,搭配鲜艳绚丽的文化景观小品,村里环境焕然一新。
长安区委书记王青峰在采访中说:“我们不仅要让房屋成民宿、村庄变景区,还要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在努力实现全域景区化、全域大花园的基础上,让‘生态美’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美’,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长安人民过上幸福好日子。”
让“花园乡村”孕育特色产业,提升了乡村振兴的速度和质量。为突出产业发展核心地位,长安区坚持产业特色和多样性,提出了“一街一村一特色”的建设理念,积极培育民宿经济、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打造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按照长安区规划,将用3到5年时间,引进100家产业企业,扶持100家合作社,孵化100个乡村创客,培养100位职业农民。
坐落于秦岭山脚下的五台街道石砭峪新村,原是深山里的贫困村,实施移民搬迁以来,家家户户住上了统一修建的小楼房。在“花园乡村”建设中,石砭峪新村不仅对村庄进行绿化美化,更在产业发展上做文章,村两委会带领干部群众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土蜂养殖3000余箱,种植铁皮石斛65000丛,年产值120余万元。
“现在,我们农家院不仅美了起来,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石砭峪新村党支部书记董乃会说道,在推动产业发展中不仅养殖土蜂,村两委会还积极为群众搭建“互联网+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壮大民宿经济,打造精品民宿“拾间房”,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多元。“产业发展的有效带动,真正让搬迁群众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花园乡村”建设的有力带动,将成为支撑区域发展的重要一极。当前,长安区以“三三三战略”为发展主旋律,不仅包含“三园”建设蓝图,还包括创建生态文明首善区、基础教育首善区、医疗康养首善区,打造文化教育之都、科技创新之都、总部经济之都,即“三园”“三区”“三都”建设,搭建起新一轮追赶超越战略框架。
“今年,长安区投资1.26亿元,创建花园乡村112个。”长安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娴在采访中介绍,下半年,长安区计划建成“花园乡村”68个,一个个田园样板将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一幅具有长安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不仅成为人们回味乡愁之地,也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