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海上铁人”郝振山:证明自己,方可赢得尊重 发布时间:2019-11-05 来源:中国青年网

  “我们必须证明自己,赢得尊重。”身材挺拔的郝振山屹立在南海二号平台的甲板上,他刚毅的目光注视着大海上更远的前方。作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一线工人的杰出代表,他扎根海上一线,一干就是30年。

  从“跟着外国人干”到“掌握技术自己干”再到“走出去带领外国人干”,郝振山也见证了我国海洋石油人在新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华丽转身。

  25岁,率先从外国人手里夺下“刹把”

  1989年,郝振山从石油技校毕业,加入中海油。他清晰地记得最初走上海上平台的情景。当时,我国刚刚开启对外合作,而“南海六号”是我国引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甲板工,负责除锈、刷漆和打扫卫生等体力活。”郝振山回忆着。

  由于国内人才匮乏,关键岗位都是花重金请外国人操作。“相比陆地石油,海洋石油起步晚,我们有个入场前教育,领导说,大家要学好技术,外国专家就算骂你,也得忍着。”郝振山说。有一次,他跑到司钻室外面看外方司钻莫里斯如何操控刹把,莫里斯发现后大手向外一摆:“快走开!你看得懂吗?”这让郝振山的自尊心被深深刺痛,他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胜任司钻的工作。

  可是,棘手的问题来了。设备铭牌标识和工作语言是英语,郝振山根本看不懂。“我在兜里揣一个小本和一支笔,擦设备时看到不认识的外文就记下来,晚上回去查字典。拖地的时候,如果看到外国员工在操作,我也会默默记在脑子里。”他说。

  功夫不负苦心人,郝振山很快掌握了1600多个专业英文单词,并逐步熟悉了平台上的300多台设备。白天利用送咖啡、打扫卫生的间隙去记录数据,晚上进行倒推演算,观察数据和实际情况的关联……历经5年的刻苦钻研,郝振山掌握了钻井平台核心工种司钻的操作技术,1994年10月,郝振山成为半潜式平台上顶替外国司钻的第一个中国人。这一年,他只有25岁。

  同事们:他在,就有底

  海洋石油行业具有“三高”的特点,即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郝振山在南海6号钻井船上当平台队长时,也经历过许多次惊险瞬间。

  有一次,钻井平台停泊在琼州海峡附近。忽然,海面上浪潮涌动,一股冷空气突然袭来。由于情况太突然,所有浮箱都敞着口,海水一股脑儿地往里灌。照此下去,钻井船随时有沉没的危险。这时,郝振山挺身而出。

  “突击队员,跟我上!”说完,他第一个爬下悬梯,整个人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顾不得刺骨的寒冷,郝振山带领十几个突击队员开始封闭浮箱。每个浮箱的盖子都是面积将近一平方米、厚两厘米的钢板,足有七八十斤重。他们两三个人一组,在齐腰的海水中闪转腾挪。近4个小时后,28个浮箱全部封闭完成。

  “郝振山在,我们心里就有底。”这是中海油员工中流传着的一句话,从平台的最低岗位甲板工干到最高岗位平台经理,郝振山实践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

  洋专家:中国人,好样的!

  2005年年底,郝振山离开奋战16年的南海六号,率领南海二号远赴缅甸开拓东南亚海上油田市场,这是中国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次在国外亮相。“当时,外方作业者给的合同是‘一加一再加一’式。也就是说,一口井开采好了,才给你第二、第三口井。”郝振山说。

  孟加拉湾气温常年在35摄氏度以上,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南海二号开钻后又遇到了地层松软,高温气井风险很大等困难。甲方请来了加拿大人比尔来当作业总监督。一次,比尔将作业方案交给郝振山执行,但郝振山发现作业程序存在严重问题,于是他找到比尔商量调整,但比尔坚决反对。井钻到一半,果然出现了问题,比尔这下慌了。郝振山把早已写好的应对方案送到比尔手上,实施后,作业恢复正常。比尔心服口服地竖起了大拇指:“中国人,好样的!”

  2006年2月22日,郝振山带领团队率领“南海二号”提前10多天高质量完成钻井计划,打出了缅甸第一口海上高产气井,紧接着打的两口井也获得高产油气流,改写了缅甸油气工业的历史。

  缅甸打响了第一炮,印尼的钻井合同就主动送上门来了。南海二号又从缅甸转战印尼。2006年作业天数达360天。这支110人左右的队伍实现年产值3.6亿元,利润2.3亿元,刷新了我国钻井平台日费率和年收入等多项纪录,同时还为中国海油赢得了第一个海外一体化钻井服务合同,被中海油服誉为“转战东南亚的典范团队”。

  一路走来,郝振山见证了中国海洋石油事业的蓬勃发展。“未来,油气资源的开采区域将向海洋转移。国家的能源安全,需要中国海洋石油工人承担更多责任。”郝振山说。(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