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日电(记者杨舒)哺乳动物受精卵在子宫着床后经历的一段关键发育期被称为“原肠运动”。2019年10月31日,国际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科研团队通过体外培养食蟹猴的胚胎,首次成功重现了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运动的发育过程。
本项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合作完成。多位科学家评价,揭开这一关键阶段的神秘面纱,将为人类深入认识胚胎发育、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提供重要数据。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红梅介绍,原肠运动是动物胚胎早期发育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这一过程发生异常易导致妊娠失败或器官发育缺陷,人类育龄妇女在这一阶段也常有20%~30%的自然流产风险,因此原肠运动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然而,原肠运动发生于胚胎子宫着床之后,由于技术和伦理限制,科学家对灵长类动物胚胎的这一发育阶段“看不见、摸不着”。
本次,科研团队选取了与人类较为接近的灵长类动物——食蟹猴作为研究对象。科研人员通过建立成熟的胚胎体外培养系统,将食蟹猴的胚胎成功培养至受精后20天,由此高度重现了胚胎原肠运动的发育过程,首次证明灵长类动物胚胎可以在没有母体支撑的情况下体外发育至原肠运动。同时,科研人员也得到了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羊膜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并重新定义了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的多种细胞类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认为:“猴类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可靠动物模型,本项成果将大大提高我们对灵长类和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认识,特别是为不良妊娠及胎儿畸形病因的探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沙家豪则表示,这一成果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基础性突破,不仅填补了高等动物胚胎发育机制的理论空白,也能为临床治疗不孕不育和防范出生缺陷提供基础理论指导、开拓新型治疗方法,此外,对再生医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将推动人类生殖医学发展。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