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表明要促进“养老服务+”,推动与旅游、餐饮、医疗、地产等行业跨界融合发展。据悉,养老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并不是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早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已经表示了要将养老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关于这个“+”的动作,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说到,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融合发展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提升养老服务品质的重要途径,有丰富的前景值得开拓。
医养结合成为先锋
据李志宏主任介绍,我国的养老跨界融合发展开端可以追溯到2012年,医养结合是第一个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养老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医养结合就是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相融合,达到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迄今,国家先后颁布了约 60 项针对医养结合的政策法规等相关的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健康老龄化与医养结合的重视。
据了解,目前我国设立了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共有近4000家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此外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国家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实施“放管服”改革,这表明政策优先为医养合作发展亮起“绿灯”。首先,涉及同层级审批登记行政部门的“一个窗口”办理。其次,养老机构创办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职业资格可“两证合一”。最后,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鼓励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举办医养结合机构。
专家指出,跨界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还需要由内而外展开深度融合。医养结合也不仅仅是“医”和“养”两方面的合作,梳理融合逻辑、打通多方合作关卡是重中之重。
智慧养老再吹号角
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强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
智慧养老的应运而生是吹响养老跨界融合发展的又一号角。智慧养老是指养老业与互联网业的跨界融合,其最大特点在于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数字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智慧养老在层次上可以分为物联网阶段和人工智能阶段,物联网阶段是我国智慧养老目前主要所处的发展阶段,将原有产品或资源进行信息化整合从而提供服务。人工智能阶段的智慧养老的高级阶段,一个智慧看护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力为有需要的老年人带来很多服务和帮助,这也是未来智慧养老真正要实现的形式。
如今,我国各地区在智慧养老方式上各有实践、侧重不同,典型地区有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以及山东省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郭瑜在预测养老跨界未来发展趋势时提到“未来需要借助科技力量来解决老年人的照料危机。跨界融合是必然趋势,政府以及企业应具有前瞻性,积极探索创新,释放并规范市场和科技力量的发展。”
康养旅游丰富多彩
老年旅游也是近年来发展火热的养老跨界模式,低龄、身体健康的老人闲暇时间较多,经济上也较富裕,旅游需求相对旺盛。如今,我国多省市都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将其中适合老年人的项目独立出来发展老年旅游,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打造适合老年人旅居、休憩的一方园地。
提及老年旅游,有两个概念值得关注。首先是生态养老,据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介绍,生态养老是各地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专业服务于老年人旅游的产品,推动了旅游与养老、休闲度假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健康养老的目标。其次是候鸟养老,候鸟养老是个新鲜的概念,但实际上中国早已有许多候鸟养老的实践。例如海南岛是冬季避寒胜地,很多东北的老人冬季会前往海南度假,相对而言,北方城市也有夏季避暑胜地迎接南方炎热地区的老年人前来休憩。旅游养老更适合身体健康、经济实力较强的低龄老年人群,与此同时也可以吸引房地产、金融、保险等多行业参与进来,实现产业链的延长。
多行业争相促融合
从2012年至今,我国养老服务业“养老+”的动作逐年增大。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国家关于养老业资本准入制度的放开,养老服务业成为了朝阳产业,更成为了新的投资风口,未来发展不容小觑。
近几年,诸多行业融入养老业中,跨界模式逐渐成熟、产品形态逐步多元。例如大型养老社区的打造,在这个社区中可以看到与养老业跨界融合的多种资源,包括地产、保险、金融、教育等等。除医疗、互联网、旅游之外,地产、保险以及投融资机构是参与养老跨界融合最典型的三者。此三者在开发模式上多注重与医疗、护理机构联合打造服务产品,从而形成全龄的、会员制的、给与老人健康保障的养老社区模式;并打通旅游、教育等全领域养老生态圈。
“养老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是一个新的产业业态,国家、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在积极的向前推进。”李志宏表示,首先,国家要通过扶持、鼓励以及培育的方式推进养老跨界融合发展。其次,对老年人消费进行合理引导,对养老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中的社会资本实施灵活准入并进行弹性监督。其三,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要积极为顶层设计的落地而努力,将政策条件充分的利用起来,落地过程中的相关性文件也有待进一步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