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文艺博览

百戏盛典萦系百姓情怀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光明网 中国文化报

  作者:胡应明

  来昆山看百戏,每天都有惊喜——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剧种剧目纷至沓来,可谓色彩斑斓、五味俱全,令人目不暇接、口舌生香,真正成了洋洋大观的百戏盛典,成就了百年难遇的百姓观演盛事。且不说现场观众的反响热烈与津津乐道,仅从直播平台反馈的信息,一场动辄60多万至100多万的收看率,以至2019年的百戏演出未及闭幕,现场内外的观众就已直逼4000万人次、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3亿人次、抖音播放量1.2亿人次。透过这种观众踊跃参与、百戏普惠百姓的空前盛况,透过这一道道传统风味精神大餐的共同分享,我们触摸到的更多是萦绕其间的那种回望传统、敬畏传统、立足传统而喜见守正创新的百姓情怀。

  回望传统,情系根脉

  中国戏曲可以说是融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艺术形态于一体的集大成者,写意的中国传统水墨之神韵,民族民间音乐之淬炼与荟集,古典诗词之俗化与浅出,舞蹈身段之变形与传神,杂技武术之程式性、套路性美化,等等这些,都能有机熔铸在有容乃大的戏曲本体之中。还有,优秀传统戏曲,既是“娱乐剧”也是“道德剧”的价值取向,其爱憎分明、惩恶扬善、怜弱扶困、危中藏机、哀而不伤、否极泰来等以道德文化为底色的故事元素,都是能让观众反复咀嚼、百看不厌的精神佳酿。这也就容易理解在台风将至的特别阶段,人们仍顶风冒雨赶来剧场观看演出的热情了。我们看到,在陕西碗碗腔《李十三》演出现场,随着主人公高亢委婉的行腔、地域特色与传统韵味浓郁的润腔,不少操吴侬软语的观众居然也跟着哼唱,可见其传统的渗透力、艺术的感染力之强,让人完全为之倾倒为之疯魔。还有一批表现少男少女美好爱情、田园生活质朴充实的传统折子戏,如宁夏盐池道情《卖货郎》、云南花鼓戏《打鱼》、壮剧《摸秋》、乾县弦板腔《磨房义救》、粤北采茶戏《卖杂货》等,音乐优美悠扬,富于歌舞性,演员表演质朴温润,别样的载歌载舞,朴素的男耕女织的生活理想与爱情向往,恬淡宁谧而有生气,在表现劳动生活的情趣化、道德主题的情感化方面做足了文章,让观众在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轻灵与清丽中,在一种道德情愫的单纯与澄明中,找到一种几近淡忘却又难以割断的精神依恋。好些个订了全套票来坐地观摩的外地观众,大多也是基于这种依恋——蓦然回首,明乎来路,不断获得传统根脉的文化滋养。

  敬畏传统,历久弥新

  中国戏曲长于表现类型化的人物,并力求通过行当之自如传神的表演,来突显人物性格,来强化内心情感,来演示道德主题,从而使观众能获得一种新鲜的“熟悉感”、德性上的代入感与极致化的满足感。参加演出的几部根据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大戏,都或多或少体现出这方面的艺术特质。泰安的山东梆子《墙头记》,这一观众耳熟能详的“孝亲”故事,并未在文本上做出更多雕琢,而是在表演上秉承类型化的夸张手法,极致化的对比反讽,通过演员细腻入微、变形取神的程式化表演,把两组“不孝之子”的丑陋嘴脸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而无奈隐忍、陷入绝境的老父张木匠则与路见不平、充满急智的王银匠形成鲜明对比,一个老父藏金的揪心“骗局”由此而生,面对骗局而产生的道德不适感及其酸涩的矛盾心理,经由饰演张木匠的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唱而直抵人心。殊为可贵的是,全剧将“一桌二椅”贯穿到底,而整个舞台因了故事情节的内在充盈和演员表演的艺术张力,形成了揪人情肠、撼人心脾的戏剧性空间。同样,来自湖北戏曲剧院的楚剧《寻儿记》,也是一桌二椅式的老戏老演,也是一个两组人物形成强烈对比的“孝亲”故事,但通过注入更多的自我体验因素,经由一台分别获得过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的演员的自如发挥,把一个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演绎得荡气回肠,让观众大饱眼福,击节叫好!还有好些不同剧种的小戏如陕北榆林道情《道情》、山东大弦子戏《两架山》等,也达致了这样的演出效果。我想,这正是演员与观众在同一个戏剧空间中,向优良传统致敬后的别样收获。

  立足传统,守正创新

  敬畏是为了更有根基地立足,回望是为了更有自信地向前。在这一阶段的演出中,作为一出在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传统经典剧目,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其在传统戏新编方面,无疑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实践,即一方面沿袭了传统本的传奇性、谐趣性与价值取向,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强化了故事的整一性、人物的丰富性、立意的新颖性、综合呈现的完整性,包括地域文化性格的整体晕染、特色浓郁的风格化表现,性格迥异的各色人等,经由一台好演员妙趣横生的精彩演绎而满台生辉,成为观众津津乐道大快朵颐的一道艺术大餐!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立足于传统旨趣的守正,又创新于现代意蕴的掘发,这是吃透了传统的优质弘扬,是立足于传统的现代光大。相比之下,河南越调《诸葛亮》也力求在传统故事的基础上,赋予主要人物在“家国之间”更多的内心冲突、情感波澜、人性内涵,饰演诸葛亮的女老生更多地依托于个人的表演气质和艺术功力,也给观众带来了越调的剧种魅力和不一般的享受。另一部属于原创的河南曲剧《信仰》,为表现特定题材的革命英雄主义,音乐上黄钟大吕,织体丰厚,创新意图明显,也力图从曲剧音乐的传统表现力上去吸收养分;导演也尽可能通过程式性的功法运用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揭示主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作团队的艺术自觉。但较而言之,后面两部由于文本创作的难度乃至形式创新上的一些可以理解的缺失,其艺术魅力相对地打了些折扣。此外,一些折子戏在这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如体现色达格萨尔文化的安多藏剧《金城公主》《赛马称王》、湖北东腔《抢伞》、梅县山歌剧《彩虹》等,都体现出了立足传统基础上的守正创新。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非常艰难的,其中也包括吃透传统而臻化境的艰难,这些才是构成创新的牢固基石。这也正是观众回望传统时乐见其成的审美期盼!(胡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