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魅力中华

治“病根”断“穷根” 健康路上奔小康——吕梁山区脱贫攻坚见闻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太原10月28日电 题:治“病根”断“穷根” 健康路上奔小康——吕梁山区脱贫攻坚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飞航、王劲玉、刘彤

  今年63岁的马玉生是山西省隰县下李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病,老伴儿多年偏瘫,家里每年光看病、吃药就要花费4000多元,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以前得了病,能忍就忍,怕去医院花费高承受不起,结果小病拖成大病,治都治不好。现在有了健康扶贫的好政策,我再也不怕去医院了。”马玉生说。

  近年来随着健康扶贫、精准扶贫各项政策的落地生根,吕梁山区越来越多像马玉生这样的贫困群众,拔掉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病根”,同时依靠多种增收手段断了“穷根”,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坦途。

  因病致贫:扶贫路上的“拦路虎”

  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地跨黄河两岸,包括山西忻州、临汾、吕梁和陕西榆林4地的20个县。这里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地处吕梁山南麓,交通极为不便,当地有“三川十垣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建档立卡之初,大宁县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约3.6万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近1万人,占贫困人口的28%。

  在大宁县太德乡茹古村村委会旁边的打谷场上,村民侯新凤与家人正将晒干的玉米粒装袋。侯新凤说,她患骨结核已30多年了,因为花不起钱,同时家门口也没有好医院,以前就在家硬扛着,实在难受得不行,才买个止痛片吃吃。

  “很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案例,都是由于农村基层医疗力量薄弱,农民因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只能小病拖着不治或者得不到恰当的诊治,最终拖成大病,进而致贫返贫。”大宁县副县长石晓东说。

  记者在大宁县了解到,前些年当地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受到的帮扶一直很弱,县医院有些医疗设备还是20世纪90年代购买的,有的已不能正常使用。近年来大宁县投入2000多万元为县医院更新各种医疗设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临汾市人民医院专家组成大宁县卫生计生扶贫工作队,下沉到大宁县医院进行医疗管理、护理管理、重点学科工作指导,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扶贫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约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而患病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年龄在15岁至59岁的占40%以上。他们患病不但要发生治疗费用,还会因为丧失劳动能力而使家庭陷入贫病交加的境地。因此,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中之难。

  健康扶贫:让贫困群众看病更有底气

  同样也属吕梁山区,景家沟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苗家坪镇最南部,常住人口不足130户,全村24户贫困户,因病致贫的就有15户。说起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大家打开了话匣子。

  “过去我们村子不通客车,去镇上或县上看病只能打车。平时头疼脑热就到邻村卫生室买点药,只有特别不舒服才到镇上或县上,但是也不经常去。费用太大了,消费不起。”村民景文玲说,自己的胃病就是因为一拖再拖,现在怎么治也治不好。

  为了能让贫困山区的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子洲县近年来充分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口帮扶的机遇,在18所乡镇卫生院和2所县级医院为全县贫困人口开设了绿色通道,让贫困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为了解决农村医生“待遇低、留不下、守不住”的问题,子洲县对有限资源进行整合,推行“一村建站、联村服务”的农村卫生室建制模式,每个站配备3名有资质的村医,服务周边方圆5公里内的3至5个村,打造农村15分钟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圈。截至2019年9月,榆林市因病致贫户由2016年的3.2万户减少到7255户。

  为了让贫困人口看得好病,山西省建立急慢分治、分批分类的救治体系,动员2.9万余名基层干部职工对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摸底排查,实现分类救治、动态监测;开展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和乡村干部团队签约帮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众,解决他们看病就诊、就医报销等问题。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岚漪镇石家会村贫困户崔国宝给记者拿出一个账单,上面记着他因患膀胱癌在岢岚县医院的治疗费用:总费用7275.38元,基本医保报销5094.08元,民政医疗救助700元,补充医疗保险报销927.6元,自己支付553.7元。“过去有病也不舍得到医院看,现在多亏有了健康扶贫的好政策,我终于能安心看病了。”崔国宝说。

  截至目前,山西省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由2015年的55.19万减少至31.66万,大病集中救治病种由9种扩大到24种,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到90%以上。

  精准施策:政策“组合拳”誓拔穷根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我们的经验是,健康扶贫抓得实、抓得好,扶贫的各项措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山西省扶贫办副主任张建成说,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创新之举,让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8年底,吕梁山区累计脱贫88.2万人,贫困发生率首次降至6%以下。

  “现在就是好,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我这个外出打工没人要的老汉还能赚这么多!”看着存折上的收入账,大宁县三多乡楼底村62岁的贫困户刘英明笑得合不拢嘴。

  2017年,大宁县在全县推行购买式造林,刘英明加入了造林合作社,参与造林3个月,获得工资收入8000元。“现在看病能报销,我们就没了后顾之忧,我跟着去种树也赚上工资了,我们家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刘英明高兴地说。

  在吕梁山区,“合作社+贫困户、政府购买式造林”的生态脱贫模式如今“遍地开花”:由贫困户组成造林专业合作社直接参与造林工程,验收合格后,政府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办法回购林地,贫困户赚取劳动报酬,通过对林木进行长期管护,贫困户还可再获得一份管护收入,增绿增收实现“双赢”。

  深秋时节走进吕梁山区,光伏扶贫电站随处可见。岚县梁家庄乡建起了容纳1000头驴的养殖驴棚,在驴棚上布设光伏组件,下方种植牧草及中草药,这种“光伏+畜牧+农业”的模式,使1200户深度贫困户稳定增收。

  打开思路,就有活路。现在,政府帮助吕梁山区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

  一年多前,曹缠平还只是吕梁市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一位贫困的农村妇女,“刨个坡坡儿吃个窝窝儿”是她祖祖辈辈靠种地、吃窝头为生的穷苦生活的写照。命运的改变源于吕梁市政府开办的“吕梁山护工”培训。经过专业护理培训的曹缠平来到太原当上了护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曹缠平说:“从来没想到,我还能挣上这么高的工资!”

  截至目前,吕梁市累计免费培训“吕梁山护工”25期约4.5万人,实现就业2.4万余人,护工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

  像刘英明、曹缠平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过去几年真切感受到吕梁山区的巨大变化。健康扶贫让贫困户的生活焕发出活力,生态扶贫让山区增绿村民增收,护工培训让农村妇女换了一种活法。一套“组合拳”,拳拳有力,驱逐了贫困,换来了笑容,使吕梁山人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