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魅力中华

中国制造迎来高光时刻 发布时间:2019-10-25 来源:光明日报

  【经济界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

  10月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重工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交车仪式,由双方共同研发的“南极2”号极地全地形车将奔赴南极,助力南极科考。

  昔日,中国人去日本买电饭煲,去德国买菜刀,去美国买手机。悄然之间,国货正崛起,华为手机力压苹果,海尔、美的全球布局。不仅如此,中国与日俱增的科技实力,正在为中国制造注入不竭动力。“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C919大飞机、“复兴号”标准动车组等大国重器不断涌现。中国制造的体系逐渐完善,竞争力与日俱增。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此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大国制造,从硝烟里走出,历经艰难困苦,终于绘就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制造又该如何“由大变强”,实现高质量发展?

  1.70年跨越发展成就辉煌

  【案例】

  能根据语音指令进行冲洗、消毒等操作,还能唱歌、播报天气的智能马桶;为老年人量身打造,有“门”可进、无需抬腿跨入的智能浴缸……在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的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多款智能厨卫产品让人啧啧称奇。

  走进九牧智能制造车间,会看到大量工业机器人正有序运转。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车间使用自动化生产线后,生产效率提升80%,制造能耗下降40%,生产线人员节约600人,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九牧董事长林孝发说,多年来,九牧坚持自主创新,每年投入到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的费用不少于销售总额的5%,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

  一个工厂的转型,折射出一国制造的变迁。纵观我国制造业发展史,那些高光时刻振奋人心,那些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

  1949年,鞍钢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1952年,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如今,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在华夏大地上驰骋;1956年,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生产线,2018年,全国汽车产量超过2780万辆,连续10年蝉联全球首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制造业基础薄弱、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能生产少量粗加工产品。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额达28%以上,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在主要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我国自主研制的“复兴号”高速列车、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等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涌现出一批以华为、中车等为代表的领军制造企业。

  如今,高铁动车组已成中国靓丽名片,走出国门;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和通讯设备产业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多次蝉联全球超算500强榜首;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北斗导航进入组网新时代。2018年,我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产品产量分别达18亿部、3.1亿台、1.9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在70%至90%之间。

  70年来,从发挥成本优势,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到自主研发、创新突破,由主要依赖人工到逐步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中国制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方式更加高效,产品质量加速提升。

  “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批量生产他国创新产品的国家了,中国制造正在转型为中国创造。”在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名为《中国创造》的纪录片里,来华采访的外国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2.处在爬坡过坎关键时期

  【数据】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介绍,9月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虽然仍处于荣枯线以下,但整体景气较上月有所改善。随着一系列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落地,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达到54.4%,为第三季度高点。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我国现在是制造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清醒看到差距和短板是信心和实力的表现。总的来说,我国工业制造业还处在世界价值链的中低端,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够强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绿色低碳转型还需加快、质量效益需要提高、数字化、智能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李毅中说,目前,我国关键零部件、关键元器件的自给率较低,高端专用芯片大量依赖进口。另外,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制造业面临着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的问题。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也表示,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原因在于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高端制造业技术门槛较高。尽管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增加,但从技术红利期到真正的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

  从外部环境来看,越来越多的信号显示,全球制造业出现疲软迹象:美国制造业十年来首现萎缩,德国制造业正经历金融危机以来最差表现,日本和英国等多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数月位于荣枯线以下。专家分析,美方挑起经贸摩擦破坏全球供应链,是导致制造业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在放缓,地缘政治冲突、中美经贸摩擦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必然会波及和影响我国工业生产。我国制造业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要牺牲一定的增长速度,产业治理和政策调整也会波及一些行业和企业的生产。

  “国外制裁、断供等手段的频频出现,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制造业所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中美经贸摩擦再次提醒我们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认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中国在此轮变革中拥有一系列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包括全球最大的人口体量、全球最大的国内消费需求、全球最大最全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全球领先且创新活跃的信息技术应用市场。

  “如果我们把这些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就有可能率先形成全新的智能基础设施、全新的智能生产范式、全新的智能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制造业创新升级的引领者。”王鹏说。

  3.由大变强要靠自主创新

  【观点】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在不同场景会使用不同的专业鞋,比如跑步时会穿专门的跑步鞋,这意味着制鞋企业在产品研发上要更加注重功能性。”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侯朝晖说,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企业发展才会更有后劲,如果一味模仿他人,运用他人技术,则难以实现赶超跨越。

  美国作家沃麦克在其畅销书《改变世界的机器》中写道,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首先必须生产得好。这句话道出了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深刻变革,技术集成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大型复杂产品设计与制造能力成为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

  “中国制造业发展遇到新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说,以往,我国发展制造业有发达国家的现成路径可以参考。历经70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的转变,今后由大变强,必须要靠自主创新。

  李毅中也认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要实行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并不矛盾,自主创新目标是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但并不排斥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交流合作。要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制造业深度跨界融合。另外,无论是优化存量,进行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技术改造,还是发展增量,建设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都需要投资支撑。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专家建议,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应对国际复杂形势、解决国内实际问题的关键着力点,要从创新政策环境、研发机构建设、优秀人才培养多方面共同发力,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立健全共性技术研发机构,推动产业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格局的再塑将有助于中国制造突破瓶颈,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黄利斌说。

  苗圩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倍加珍惜取得的伟大成果,以更加奋进的姿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进程。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4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