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做深做细做实“劳模思政课”
“大国工匠”育“明日工匠”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宣纸是中国独特的“国宝级”手工艺品,自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但“纸寿千年”的秘诀是什么?“宣纸的制作工艺极其繁复,晒纸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从捞纸工成长为“大国工匠”的毛胜利一番介绍,令台下的大学生大开眼界。
4月3日,安徽省“劳动模范工匠大师进校园”2019年第一场活动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毛胜利和其他几名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走进校园,用亲身经历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除现场1000多名学生外,全省121所高校78.8万名师生收看了网络直播。
2018年11月以来,安徽省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通过网络直播,观众近千万人次,这种“劳模思政课”的创新,在江淮大地掀起了一场劳模工匠学习热,社会影响和积极能量不断传播扩大。
面对面播下“劳动种子”
除了向学生们介绍宣纸的工艺和劳作的辛苦外,毛胜利还在现场收下一名在校大学生为徒,并送给徒弟一张精品宣纸和“大国工匠”的印章。
和他一样,黄春燕、朱恒银、杨杰等12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也和学生结成师徒关系。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姝说:“看到工匠们坚持把一线工作做到最好,我认识到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到最好,给了我从事一线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活动现场,既有劳动模范和工匠大师的宣讲、访谈、技艺展示,还穿插播放他们的先进事迹视频短片,学生代表踊跃上台和他们互动交流。许启金、孙国永、周东红等6位劳模通过自己的成长故事,勉励学生努力学习、夯实基础,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
双手常年浸泡在捞纸池中的大国工匠周东红不善言辞,但他那双皲裂粗糙的大手就是无言的激励。“这双劳动者的手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触动,让我看到什么是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淮北师范大学学生杨浩观看网络直播后深有感触地说,“我要以他为榜样,努力学本领、钻业务、当工匠。”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还聘请劳动模范、工匠大师担任全省职业院校“弘扬劳模精神 传承工匠技艺”校外导师,并颁发聘书。“这些活动不仅能给学生带来精神动力,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启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顺利说,“要想培养有敬业精神的工匠,首先教师要有工匠精神。”
目前,安徽多地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累计受众达100万人次。
树品牌培育“明日工匠”
“劳模思政课已经成为安徽高校思政课创新的一个闪亮品牌,下一步要把这个品牌做深做实做细,延伸到更多学校,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学校。”安徽省教育工委书记钱桂仑表示,将广泛宣传劳模工匠的劳动成果和社会价值,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
“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没有高深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劳模和工匠自身的故事产生“润物无声”的力量,让劳模工匠思政教员走进课堂,形成了春风化雨的教学情境。而全媒体传播,实现了台上台下、场内场外、网上网下全方位互动,广大网友纷纷跟帖、留言、点赞。网友“小虫”留言说:“这些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朴实得像我们身边的邻居,他们的努力是最有说服力的。他们能做到,我们只要努力,也能做到。”
作为劳动模范工匠大师进校园活动的延续,安徽省还组织劳模工匠走进企业“跨界”传经送宝。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世界厨师联合会国际评委尹亲林现场制作了一道“葡萄鱼”。从切分鱼肉,到制作装盘,尹亲林边做边讲解,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两名徒弟。尹亲林还送给徒弟一套刀具,他说,这套刀具代表着“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要学习烹饪技艺,更要学习工匠精神。
在此基础上,安徽省建立“安徽省劳模工匠宣讲人才库”,甄选与学校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和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相贴近的劳模工匠典型,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宣讲主题,最大限度挖掘和运用好劳模工匠精神的思想教育功能。畅通劳模工匠进校园渠道,推动学校多种形式开展“劳模伴我成长”“明日工匠”等活动,做实劳模工匠与青年学生常态化联系机制。安徽省文明办主任杨明世介绍:“我们支持校企共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促进工匠精神和专业实训深度融合,让工匠精神渗透校园文化,让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落地生根。”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