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中华文苑

老骥伏枥 志在文创 发布时间:2017-07-24 来源:中华风采

老骥伏枥 志在文创

  ---我所见到的痴心辽北乡土作家王和老先生

                                                                                   DSCN5941_副本_副本.jpg                                                                           

    本网辽宁昌图消息(本刊记者:冯显贵)辽北乡土文学作家王和,笔名:王非笑。1939年生于辽宁北部昌图县贫困农家。6岁放猪,8岁牧马,10岁上学,20岁才知道有作家这行。农村孩子为了能有一份工作,1958年努力考入沈阳冶金机械专科学校,其实他更想当作家。学习之余全部精力用于自修文学,通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文艺理论。成为全校文学和戏剧活动的积极分子,被师生公认为“不务正业”的家伙。

    1958年至1963年在最困难时期完成了5年的专科学业,拿到了毕业文凭。当时的毕业生国家包分配,王和被分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钢厂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一员。1964年就在《黄石日报》“散花州”副刊发表了三千字的小说处女作《老库工的小纸条》,1965年发表了故事《挑刺》,1966年黄石市文艺汇演创作小话剧《把关》,获金奖,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那些专业导演,文化工作的领导,都被打倒了,自己的作家梦也就告一段落。

建革后厂里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想起了这位会写剧本,演过话剧的工农兵业余作者,便将他吸收到宣传队,不但编节目,还在演出中当配角。

    后来宣传队开始排练《红灯记》,不演小节目了,也就不用创编了。王和便配合导演给没有舞台经验的业余演唱者说戏,启发演员入戏,同时跟着跑龙套。有时为了赶场,得演好几个配角,当时的导演夸王和是功勋龙套。

    龙套没白跑,在上级组织的支持下,王和与来自上海的业余京剧导演共同策划创编了大型现代京剧《钢铁英雄》,调演全市夺魁。

    由于夫妻8年的两地生活,终于得到组织照顾,调回故乡昌图县工作。本来是乡中学发的调令,回来教语文的,却被县汽车运输队拦截,做了一名电焊工,因为他是学这个专业的。当时300多人的地区直属国营企业,却只有一名高中毕业生,一多半师傅是文盲。王和虽是科班出身,到这里却没人拿他当知识分子,只当大工匠,还得带徒工。县里搞汇演,团书记知道他干过有基础,便给他布置任务写剧本参加汇演,却被目不识丁的车间主任挡了驾。直到1978年,铁岭地区专业剧团搞文艺汇演,王和的机会来了,他写的一出小戏让昌图拿了创作和表演两项大奖,又赶上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被调入昌图县文化局剧目室任三级专业编剧。铁岭市剧协理事。不惑之年圆了剧作家的梦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岭出了个赵本山,各县剧团都变成民间艺术团,年年汇演调演全都是小戏小品二人转。王和只能入乡随俗,放弃京评话剧的创编,转头研究拉场戏二人转。王和在退休前全力以赴研创民间艺术作品,小戏小品二人转几乎年年获奖,证书堆积一尺多高。

    王和先生虽然在戏剧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还是做着文学梦。他在退休前后更是制定了余生就是写书,以了心愿。由于他在戏曲创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文学创作定位于雅俗共赏的乡土小说,首部创作就选“权钱色”交易的反腐题材,书名《昙花》并出版。“昙花”一现后,王和先生的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拾,同年又写了18万字的《墙头草》,接着2005年66岁完成30万字的《婆婆丁》,2006年又完成32集电视剧本《金彩云》;2013年73岁完成《毛毛狗》(原名《狗尿苔》);2014年开始上网写作,2016年78岁完成55万字长篇小说《静静的辽河》,2017年79岁时又完成《花花世界》、《孽缘》、《梦游小夜曲》等小长篇,计20万字。

    2014年74岁短篇小说《狐朋狗友》获铁岭市政府文学奖;2016年78岁短篇小说《奋斗目标》、《五女拜寿》再获铁岭市政府文学奖。退休后20年共完稿雅俗共赏的辽北乡土小说十部之多,近300万字。

    王和老先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人亲属全是农村人。虽然工作在城里,但没有忘记他的根在农村。所创作的小说,乃秃笔弘扬农村真善美,鞭挞农村假恶丑,同时弘扬了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正面典型形象,是真正接地气的乡土文学作品。

    年已80高龄的王和老先生,真乃大器晚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