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行】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萨拉依!萨拉拉依!千层梯田由哈尼先祖造出,台台梯田是哈尼发家的宝贝……”
丰收九月,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哈尼历史文化博物馆的露天舞台上,哈尼族老人朱小和倚靠在火塘边,端起水烟袋,吟唱起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哈尼古歌。他的身后,放眼望去,上千道金黄色的梯田从山腰一路延宕到山脚,宛如大地的一道道金腰带,又如一片波浪之海。
此时,稻子已熟,哈尼人家却还不急着收割,他们知道,这气势恢宏的秋色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奇赏景。自2013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哈尼梯田越来越为世人瞩目,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典范。去年底,这里更是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梯田上传唱千年的一曲哈尼古歌,如何谱出“两山”实践的新曲?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守住梯田,守住哈尼的根脉
巍巍哀牢山山势险峻,植被茂密,终日水汽氤氲。1300多年前,哈尼族先祖辗转迁徙至此。依托“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独特地貌,一代代勤劳的哈尼人在山坡之上修筑层层稻田,最多处足有3700多级,面积约有82万亩。
“要祭寨神在山头,要生娃娃在山腰,要种大田在山脚”,这句哈尼古老农谚中的寨神正是指森林。记者乘车盘山而上,从山巅俯视,半山腰的哈尼寨子之上是大片的原始森林,寨子之下则是千道梯田。哈尼人修建水渠从山顶引下泉水,使得水系贯穿于森林、村寨、梯田之中。
“这种‘四素同构’、道法自然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当地已传承千年,殊为可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赞叹。
梯田,被视为哈尼人的根脉。“法国来考察的专家说我们是‘大地雕刻师’。那可不敢当,我们只是按照祖宗传下来的技艺种地,守好这片田。”45岁的哈尼族汉子李正福家在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大鱼塘村,家里有两亩半梯田,产的稻米是祖先留下的品种,一年一季,被称为梯田红米。每年,他沿袭古法人工劳作:浇灌的是山泉水,施用的是农家肥,收割用的是镰刀。
然而,由于高海拔特殊的气候,这里的红米平均亩产只有300多斤,传统耕作的年收入仅有2000多元。迫于生计,李正福和村里许多壮劳力一样,有时还要去山外面的城市打工补贴家用。守着山水梯田过穷日子,还是忍痛撂荒祖产出去谋生活?这让李正福他们陷入两难境地。
对此,红河州委书记姚国华给出了判断:“事实表明,哈尼农民这样传统的小农耕作已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红河哈尼梯田的灵魂在于人,要想保护好这片世界遗产的绿水青山和生态系统,就必须留住人、留住生气。因此,我们要利用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全面小康的方式对哈尼梯田进行保护和传承。”
发展中保护,古老梯田也能致富
“春天开始种红米,秧田水里下鱼苗,待到秋天收稻子,再把鸭子放进田。”2014年,元阳县开始在哈尼梯田尝试推行“稻鱼鸭”种养模式。怎么理解?古老的梯田红米生命力顽强,稻田里的杂草、虫子为鱼、鸭提供了食物,鱼、鸭又为红米提供肥料、捕食虫害,三者互利共生。
大鱼塘村背后,一片400亩的梯田是元阳县呼山众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这里生产的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蛋均获得了有机认证,产品口感好,营养价值高,通过电商远销上海、北京、广东等地。
李正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鸭蛋可以卖6元,一斤红米收购10元,另外还有卖鸭子和谷花鱼的钱,光这些收入就远比种田来得多。”此外,他还把家里的稻田流转给村里的公司,每亩可得1200元;平时帮助公司打理梯田,每个月还有3000元的工资。“我还把自家的哈尼小楼一部分出租给外地来的专家作为农民田间学校,这一项一年又有近4万元的收入。所有这些加起来,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阿者科村,地处哈尼梯田核心区,全村64户保有大量哈尼传统村寨民居“蘑菇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如今已成为云南乡村旅游的“网红村”。
2018年1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团队经过考察,为该村编制了以发展中保护为目标的“阿者科计划”。记者了解到,阿者科村成人门票30元一张,旅游收入归村集体所有,经营利润按“三七分成”——三成归村集体留存,七成分红给村民。其中,传统民居分红占40%,梯田分红占30%,居住分红占20%,户籍分红占10%。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村民保护传统民居文化和自然环境,引导他们耕种梯田。
据统计,从今年2月3日正式运营开始,截至5月20日,阿者科村三个月实现旅游收入30万元,去除成本,村民分红86000余元,64户中有44户获得最高1600元的旅游分红。
32岁的卢阿嫂几年前和丈夫在外打工,如今,她在村边的民宿里找到一份每月2000元的工作,同时又能照顾家里的3个孩子。她告诉记者:“没想到,祖先留给我们的梯田和寨子这样受欢迎,像我家这样回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心里明白,梯田越好,寨子越美,我们的日子就会越好。”
保护中发展,留住乡愁奔小康
近几年,随着游客增多,哈尼梯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2018年,元阳县接待游客387.51万人次,梯田景区接待游客19.31万人次。
面对随之而来的环境压力,当地已做好了准备。
在阿者科村,记者看到,村内的路边见不到一片垃圾,水渠清澈,家家户户的“蘑菇房”在“修旧如旧”的同时,都引入了液化气灶和电炉。新建的污水管将每家的生活污水集中汇入村寨最下方的复合型人工湿地。湿地中长满水葫芦、芭蕉等净化水质的植物,外观上与周围的梯田融为一体。经过多次吸收净化,这些生活污水最终达到可利用的标准流入稻田。村尾那座小小的楼房是全村的垃圾集中存放点,各家垃圾由村组负责集中收集,再由企业集中转运到生活垃圾热解站进行无害化处理。
以硬木置于田、水分隔处,根据田的分布刻相应数量的豁口,各家梯田的供水量由此合理分配,这是哈尼人在时间长河中的智慧结晶——木刻分水。如今,分水木刻依然被保留下来。为了守护好哈尼梯田的生态环境,赶沟人、冲肥法、护林员等哈尼族的传统水渠、梯田和山林管理制度被保留和传承下来,民族节日、传统习俗、哈尼古歌等传统文化也通过传习馆、历史文化博物馆、实景演出等方式不断得以传承发扬。
李正福告诉记者,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将穿过元阳梯田,连接中越和中缅边境口岸,并与云南的高速公路相通;元阳机场也即将通航,现在从昆明开车去元阳大约需要6个小时,待机场通航后,从昆明到元阳1小时内就能到达。
对此,李正福很期待:“到时不仅游客量会增加,我们这里最地道的特产也会有更多机会分享给全世界的朋友。祖先留给我们的梯田不仅是世界遗产,更是‘金饭碗’。”
在哈尼梯田上,记者听到这样一支《感恩歌》:“山也青了,水也清了,梯田满山坡;花也开了,林也绿了,白鹇飞来啰;不能忘啊,不能忘啊,老祖宗不能忘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通到我家了;新房盖了,新家有了,天天唱新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满脸乐呵呵;不能忘啊,不能忘啊,共产党不能忘啊!”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9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