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文艺博览

文艺之光照亮复兴之路 发布时间:2019-10-02 来源:光明日报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习近平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艺领域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文艺家们用作品写下了一首首新中国砥砺前行的壮美诗篇,绘就了一幅幅国人筑梦奋进的宏阔画卷。

  1949:新中国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长故事片《桥》上映。

  1953:新中国首次文代会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58:新中国首个电视台建成开播。

  1981:茅盾文学奖设立。

  2004: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2014: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7: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2018: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文化和旅游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那些作品,绘就国人筑梦奋进的画卷

  作者: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共和国文学在70年的发展演进中,始终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既以大批的精品力作和大量的艺术形象,铸就了文学的历史辉煌,也以形象的艺术方式,负载了人民的心声,传达了时代的情绪,讲述了至为感人的中国故事,书写了最为动人的共和国史诗。

  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发出了“为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与人民文学艺术的建设而奋斗”的大会宣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保青山林”(《保卫延安》《青春之歌》《山乡巨变》《林海雪原》)等一大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作品纷至沓来,以持续性的丰收和标志性的成果,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生活题材小说创作的双峰并峙。

  改革开放初期,《伤痕》《班主任》等作品带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思潮;《哥德巴赫猜想》《乔厂长上任记》等作品,把艺术的镜头移向新生活、新人物,在捕捉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新变动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时代新潮的先觉与先倡。

  1979年10月,文艺界召开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得以确立,极大地激发了文学艺术家的激情,调动了文艺界创作的积极性与生产力。1982年,中国作协根据茅盾先生的文学遗愿,正式设立了专门表彰优秀长篇小说作品的茅盾文学奖。1983年,中国作协分别举办新诗、报告文学、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全国性评奖,也就是“鲁迅文学奖”的前身。这些重要文学奖项在奖励已有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激励着更多更好的文学新作不断问世。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生活的新变,信息科技的发展,文学领域相继出现新的文学现象和新的文学形态。这主要表现为长篇小说的不断兴盛与网络文学的长足崛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成果丰硕。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1993年前后由陈忠实等人的长篇小说构成的“陕军东征”现象。由此开始,长篇小说每年都有几百部的增量,到2000年上升到1000部以上,2017年开始达到上万部,并成为衡量作家个人创作和年度文学成果的主要标志。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刘慈欣获得雨果奖,2016年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事件。

  经由新世纪头十年的蓄势,网络小说经由“类型化”方式找到自己的路向,由此得到极速发展。目前的网络文学,以原创小说为基础,已构成与影视、动漫、游戏等艺术形式相互联动的产业链,成为当下文艺生活中最具活力、对文学受众影响也最大的文学板块。

  共和国文学的70年,在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过程中,使自身获得了无限的生力和充沛的活力,而文学的这种与时俱进和继往开来,又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作出重要贡献。

  那次会议,迎来文艺的又一个春天

  作者:陈彦(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参会代表,当时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习总书记指出,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他要求文艺工作者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五年过去了,回首过往,我深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精益求精搞创作的重要性。

  凡重视生活、深入生活者,必有斩获。这是一条创作的铁律。作为创作者,我深感深入生活,扎根土地、扎根人民的重要。几十年创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哪一块儿生活琢磨透了、烂熟于心了,在那里下手,必有所成。相反,哪儿热闹往哪儿钻,见别人在那儿秋收满满,立即扑进去手脚并用,往往别人收获的是金子,而自己打捞起来的却是砖头。作家艺术家要有自己长期深耕的土地,只有像农民参透了他家园的古往今来,才可能深刻认识天象、气候、耕地、人畜的习性与脉动。

  凡能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者,收成一定颇丰。用作品安身立命,而不是用心浮气躁、飘忽不定的东西“热闹游走其间”。这也是一条创作铁律。时代越是呼唤精品力作,越是需要作家艺术家神情笃定、深思熟虑、安稳如山。左顾右盼、赶潮扎堆、东奔西突,终会耽误时间、耗散精力。作家艺术家要用作品说话。作品是文艺家成其为文艺家的硬道理。标签贴得越多,广告词越高调离谱,越会让人心跳耳热、坐立不安。唯有汲取丰富的精神生活营养,沉下心来,下苦功夫酿蜜,才是创作者这只蜜蜂的沧桑正道。

  总之,要用真情真心书写生活,书写时代。中国发展到今天,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是很高的要求。互联网把世界与个人的距离拉得很近,大家可以随时阅读、观看到世界上诸多优秀文艺成果。因此,今天的作家艺术家面临着比任何时代都要繁重的压力,那就是如何从“高原”迈向“高峰”的问题。作家文艺家只有深深扎根土地,扎根人民,苦苦探究,上下求索,方是成就大业之道。

  那些影片,开启主流电影的市场空间

  作者:黄建新(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 光明日报记者牛梦笛、通讯员胡锦雯采访整理   

  现在年轻一点的观众认识我,基本上是通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这三部作品以及《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十月围城》等影片。

  《建国大业》拍得最早,当时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作为一部献礼片,怎么才能让当下的观众爱看?这个问题我当时想了很久。我觉得要用商业电影的思维、按顶级大片的规格去拍,才有可能拍得好看。由此,《建国大业》一举夺得当年内地电影票房冠军。后来的《建党伟业》《建军大业》都是按照这种模式制作的,事实表明这两部作品的市场和口碑也都不错。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决胜时刻》主要想带领观众重温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在香山度过的那段不平凡的光辉岁月。这部电影通过各种生活小细节塑造了领袖们鲜为人知的侧面,让伟人的形象更真实、更亲切。担任《决胜时刻》导演之外,我也担任了《我和我的祖国》的总制片人。

  目前,我国涌现了众多大题材、大制作的影片。这些影片都离不开庞大的电影工业来支撑,像《我和我的祖国》在拍摄中就涉及2015年“九三阅兵”时女飞行员驾驶战斗机接受检阅的画面。如果没有空军的支持,没有电影工业的必备条件,这部作品很难完成。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电影工业70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优秀电影作品的不断涌现奠定了基础。

  总之,遵循艺术规律、市场规律、技术规律,把电影拍好看,是一个导演最重要的任务。与此同时,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应该是每一个中国电影人最重要的使命。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1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