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我们更有责任保护好这片净土
——申遗成功为进一步保护可可西里提供新契机
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对我们来说,是特别荣耀的事情。同时,我们的责任也更重了。”才仁桑周是土生土长的可可西里人,20年的巡山经历,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充满了感情,当听到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的消息,他和同事们相拥而泣,激动不已。
可可西里玉珠峰 光明图片
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并延续了大型哺乳动物大迁徙景观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实现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
“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委书记、厅长姚宽一说,申遗的过程,是对可可西里进一步深化保护的过程,可以唤起更多人关心和参与其中。青海人民在喜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世界遗产保护的重任和压力。
“申遗成功不是一劳永逸,保护始终是前提”
可可西里为蒙古语“青色的山脊”(又译“美丽的少女”)之意,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也是全球陆地面积排名第八的世界遗产地。可可西里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
在可可西里地区活动的藏羚羊。光明图片
在可可西里地区活动的藏野驴。 光明图片
世界遗产委员会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高度评价青海可可西里的遗产价值:“可可西里面积广阔,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极端的气候条件和它的难以接近性共同保护着这块最后的庇护所,它属于很多具有全球重要性的高原依赖物种。三分之一以上在提名地内发现的高级植物为青藏高原所特有,所有靠这些植物生存的食草哺乳动物也同样是青藏高原特有。提名地拥有非凡的自然美景,其美丽超出人类想象,在所有方面都令人叹为观止。”
“成功进入世遗名录,并不是这些珍贵遗产的终点。”姚宽一说,《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了一系列保护义务,如果对成功列入名录的那些珍贵遗产没有保护好甚至使其遭受破坏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受到“警告”,更极端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被“摘牌”。2009年,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德国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谷就因为破坏传统景观而被除名。
2002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一切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首先要把遗产的保护和保存放在第一位,应以遗产的保护和保存为前提,以有利于遗产的保护和保存为根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保护、传承、利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姚宽一说:“申遗成功不是一劳永逸,保护始终是前提。”
把可可西里打造成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随着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好生态,对青海来说,不是包袱而是机遇,既是服务全国大局的需要,也是青海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青海省副省长韩建华表示,申遗成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要做的就是把可可西里打造成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打造成青海的金字品牌。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青海省生态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青海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指明了治青理政的方向。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不负青山绿水,无愧子孙后代。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可可西里责无旁贷,青海责无旁贷。保护生态环境是青海省最大的责任,可可西里作为青海最大的生态自然保护区,理应承担起保护可可西里的重任。
为了给可可西里申遗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水文支撑,近日青海省水利厅联合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对可可西里库赛湖、海丁诺尔、盐湖等6个重要湖泊和长江源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填补了该地区水文水环境数据缺乏的空白。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总工程师李其江介绍:“我们初步认识了可可西里河湖的一些基本特征,今后我们会加大对这一区域河湖工作力度,为更好地保护可可西里,更好地认识可可西里,奠定比较好的基础。”
不负自然环境和子孙后代的选择
可可西里今天的安宁,得益于众多因为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热爱而常年坚守在无人区的可可西里人。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站长赵新录,在可可西里从事保护工作20多年,虽然在巡山过程中多次遇到猛兽袭击、被困无人区等险情,但是为了守护这片净土,他从未退缩。“虽然我们辛辛苦苦建起来的营地,被棕熊破坏了,但我心里没有恨这个动物,反而觉得高兴。因为我们这么多年的保护,让棕熊的种群数量增多了。今后我们更有责任保护好这片净土,让它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保护好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保护好可可西里野生动植物资源才是我们的目的。通过这一次申遗工作,可可西里更多的生态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这是青海省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生动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现在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站在了新起点上,成了全世界的关注点,我们需要以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为载体,进一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和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将是对可可西里更好的保护。
“申遗是承诺,是对人类文明的共同担当;申遗是决心,是为了更好保护生态人文环境、不负自然环境和子孙后代的选择,这一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青海人民心中。”韩建华表示,今后,青海将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有关要求,认真落实属地保护责任,与有关国际组织携手,共同保护人类共有遗产。可可西里未来将得到更为严格的保护,腹地九成以上的区域将被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荒野保护区。而青海省政府已经承诺,不在遗产地范围内为根除小型哺乳动物鼠兔采用毒杀行动,不强制安置或迁移遗产地缓冲区的传统牧民,不在任何时候许可或提倡遗产地内会威胁到动物迁徙路线的围栏活动等等。申遗的成功,只会成为可可西里这片净土得到进一步保护的新契机。
“鼓浪屿已经把我牢牢系在她的衣角上”
——申遗成功汇聚起各方保护遗产的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
7月8日,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鼓浪屿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厦门的一件大喜事。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说,鼓浪屿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财富,申遗不是为了提高知名度,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要通过申遗深入挖掘其国际文化社区的内涵,找到鼓浪屿发展与保护的可持续之路。
鼓浪屿代表性历史建筑“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修缮后建成外国书店。新华社发
与其他一些地方不同,鼓浪屿申遗不是为了增加客流,相反的,鼓浪屿正在通过限客,保护老祖宗留下的遗产。
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重耕以“来自鼓浪屿遗产地的官员和市民代表”的身份,向大会郑重承诺:申遗成功后,我们一定会更好地保护鼓浪屿这颗“女王皇冠上的宝石”。
下一步,厦门将如何更好地保护好鼓浪屿呢?
加强文化遗产核心要素的长效保护
日前,记者在鼓浪屿管委会,看到了进一步保护鼓浪屿的一系列相关举措。
继续做好“加减法”。持续整顿流动烧烤摊、拆除违法建筑、打击无证导游,更加优化鼓浪屿的环境;复办医院、实施街巷改造等,促进鼓浪屿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提升,让社区整治与景区提升两翼齐飞,宜居之美、文化之美、品质之美逐渐回归。
用心妆点,长效保护。为了加强文化遗产核心要素的长效保护,鼓浪屿管委会将依托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化遗产档案中心,建立起一套人工巡查、平台预警和处置反馈相结合的有效机制。这意味着,文化遗产核心要素正在被实时监控,精心呵护。今后若是建筑墙体出现裂纹,或是倾斜,人们将第一时间发现,迅速采取措施。
保护文化遗产,法律和规划保障是关键。为此,鼓浪屿管委会牵头制定一系列制度,切实落实文化遗产核心要素的修缮、代管使用的具体要求和鼓励措施,牵头编制《鼓浪屿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导则》和核心要素开发利用概念性设计等,明确这些文化遗产的使用方向和禁止性业态。下一步他们将借助制度的力量为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
据了解,厦门还将制订更为细致的办法、规定,保护好鼓浪屿的每寸肌肤。如加快推动文化遗产的专业化、分类运营管理,出台公房资产分类管理办法、业态管理办法和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等,提高利用管理效益。
深入挖掘国际历史社区的文化内涵
“申遗成功只是鼓浪屿保护与发展的新起点。”鼓浪屿管委会主任郑一琳说,“我们将继续推进‘全岛博物馆’计划,深入挖掘国际历史社区的文化内涵,腾出更多的公共资源向居民特别是向广大青少年开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文脉传下去。”
鼓浪屿上遍布各级文物以及历史风貌建筑,近几十年来,鼓浪屿全岛整体历史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受重视。
为全面提升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厦门市将继续坚持“规划统筹、遗产保护、文化引领、法治保障、发展共享”的工作思路。鼓浪屿管委会将从规划统筹着手,构建多规融合的发展管理平台,实现鼓浪屿岛上“规划一张图”。同时,依据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全岛环境提升以及文化内涵挖掘等工作,让鼓浪屿重现自然之美,焕发勃勃生机。
在推进“全岛博物馆计划”过程中,鼓浪屿管委会将加强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鼓浪屿音乐厅等空间运营,加快美国领事馆旧址、汇丰银行公馆旧址等核心要素利用,加快中国唱片博物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项目落地,扩大鼓浪屿文化品牌效应。
“鼓浪屿近代建筑群”是鼓浪屿上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全岛博物馆”计划将重点历史建筑、多国领事馆纳入公共开放的无围墙生态博物馆系统,变成活化历史的重要资源。此外,鼓浪屿还将扶持家庭博物馆,鼓励居民商家设立社区博物馆等。
让鼓浪屿居民在遗产地更好地生活
保护鼓浪屿更要靠群众共同参与,深化多元共治。借助申遗契机,鼓浪屿管委会针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搭建了一个政府、专家和群众共同商议平台,引导鼓浪屿商家协会、家庭旅馆协会等自治组织发挥所长,激发鼓浪屿人的爱岛热情和爱乡情怀。
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副主任蔡松荣表示,未来将继续保护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场景,传承鼓浪屿历史文化的精髓,保护这一国际社区的文化多样性,让鼓浪屿居民在遗产地中更加美好地生活。
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灵魂,体现了这个地方的精神品格与独特魅力。下一步,厦门市将让鼓浪屿文化氛围,向下扎根、向上升华。鼓浪屿管委会将继续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大力扶持民间文化社团,举办家庭音乐会,推动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管委会还将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改善社区设施,提升全岛生活和旅游品质,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鼓浪屿保护发展成果,也进一步激发更多民众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发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文化宣传,让鼓浪屿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诗人舒婷客居异国时还引颈远眺,怀念“洁净无尘的岛屿、盛在翠玉波纹果盘,发出鲜柠檬香味”。她把鼓浪屿视为自己的生命之源,“鼓浪屿已经把我牢牢系在她的衣角上,她甩我不掉,我离她不行”。
如果说此前,人们对鼓浪屿爱的表达更多停留在音乐艺术文学中,那么申遗成功将成为一个契机,汇聚起各方保护遗产的力量。不仅是鼓浪屿居民,所有爱岛之人,从世界各地而来,以空前的凝聚力将这种爱外化成保护鼓浪屿的行动力。
申遗成功不是句号
作者:李思辉
北京时间7月7日、7月8日,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中国福建省鼓浪屿先后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成为名副其实的“世遗”大国。
一个国家拥有世界遗产的多寡,反映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曾经贡献出的智慧的多少。数十年来,敦煌莫高窟、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北京故宫等项目相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浩浩汤汤的中国历史文化巨流的展现,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明贡献的一种确认;这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财富,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源泉。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申遗成功,让全体中国人都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喜悦。
看待好事、喜事,中国文化有一种“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辩证态度。“喜”是欣慰、“惧”是敬畏,面对“世遗后时代”,我们同样要保有一种对遗产的敬畏感和对遗产保护的忧患感。可以看到,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过度开发世界遗产项目的现象,有的地方把世界遗产视为摇钱树和大金库,进行杀鸡取卵式的开发,以致一些项目“申遗”成功之时,就成了遗产遭殃之日。这些前车之鉴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如果申遗成功反倒导致过度商业化甚至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性消费,就等于完全异化了世界遗产名录设置的初衷。世界遗产评审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彼时,埃及政府打算修建阿斯旺大坝,可能会淹没尼罗河谷里的阿布辛贝神殿等珍贵古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此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阿布辛贝神殿等古迹最终被仔细地分解、运到高地,再一块块地重新组装起来。这个由50多个国家集资完成的保护行动,开辟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境界,推动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协定的产生。可见,世界遗产的审批不仅仅是为了“派发荣誉”,申报和批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遗产保护的呼唤。
申遗是对祖先的传承,保护是对后代的承诺。目前,中国成为“世遗”大国,对应的责任其实也更大。无论是青海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升级,还是福建对鼓浪屿“加大原汁原味保护力度和高水平展示力度”的规划,都体现了一种清醒自觉:对世界遗产,我们务须从拼数量、刷自豪感的原始阶段抽身而出,回归为人类守护宝贵文化财富的初衷,做守卫人类文明的倡导者、引领者。
申遗成功不是句号。直面“世界遗产多了之后”的种种现实拷问,找到一条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促进世界遗产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更好地为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妥善路径,正是作为世界遗产大国的中国,需要为世界贡献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