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重能力更重育人
——对话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总主编
编者按:
今秋新学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已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六省市投入使用。面对新高考,新教材精选新内容,呈现新亮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那么,新教材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国心、中国情?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如何面向经典又体现时代?如何有机统一观点、内容和方法?如何适应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变革?本刊特推出专版解答您心中的疑问,敬请关注。
主持人:柴如瑾
嘉 宾:
张异宾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总主编,南京大学教授
温儒敏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
张海鹏 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徐 蓝 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强导向: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主持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尤其是思想政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请问三科教材如何把握正确的思想导向?如何全面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张异宾: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思想政治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帮助每一位青年学生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时期坚定“四个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材立足历史视角、国际视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系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让学生理解为何、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学生系统、深入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为学生坚定理论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温儒敏:按照“整体设计,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语文教材精心选择典范文章,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使经典内容代代相传,又体现时代性和国际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张海鹏:历史教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实事求是的评述。
教材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实,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引导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全面正确地看待历史与现实,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打底色:用文化固本铸魂
主持人:在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的革命文化中,蕴藏着的取之不竭的道德文化资源和砥砺奋进动力。三科教材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张异宾:思想政治教材采取系统阐述、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的方式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必修4《哲学与文化》系统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特点和当代价值等,重点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核心观点、重要思想等,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其他册次则引用大量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材料潜移默化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必修3《政治与法治》设计了从小篆、汉隶,到楷书、行楷、草书等多种字体的演变,让学生体会“法”的含义,并要求学生搜集历史上的法治名言,说明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教材关于革命文化的阐述非常丰富,除了在必修4《哲学与文化》中集中讲授革命文化的产生背景和精神实质、重大意义以外,还采取融入渗透方式,通过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和革命英雄和他们的革命事迹、革命著作,以及红色革命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如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列举李大钊、毛泽东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事迹,讲授中国先进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
温儒敏:语文教材重视中华文化的共同记忆,选取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特征、文质兼美、深浅合宜、适合教学的文章;统筹兼顾各种类型的选文,合理安排各类选文比例,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
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的49.3%,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篇。这些经典有的来源于《诗经》《离骚》,有的是绝句、律诗和词曲;既有诸子散文,又有两汉论文和明清古文。教材选取讴歌革命领袖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反映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作品,既有指导革命的理论文章,又有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情感的著作。
教材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选文的编选,增强教材的时代特色。这些课文,有的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展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哦,香雪》;有的讴歌时代楷模,赞颂自力更生、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宝贵精神,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有的反映党在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张海鹏:中华5000年文明史是中国人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最有力的体现。历史教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孔子、老子等历史文化名人,又有《九章算术》《唐律疏议》等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名著;既有都江堰、四大发明等我国古代在水利、科技、天文历法等方面的成就,又有《清明上河图》、敦煌莫高窟等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旨在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使文化血脉不断延续并发扬光大。
徐蓝:近代以来,中国不同阶层救亡图存的努力和斗争,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宝贵财富。历史教材对此更是浓墨重彩,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召开的重要会议、发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大胜利和涌现的英雄人物等,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引导学生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转方式:学生是课堂主体
主持人:教材的编排体例既反映了编者的思路意图,也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此次统编教材在栏目设计等方面有哪些创新?
张异宾:思想政治教材通过栏目设计,促进教与学方式改进。不同栏目与正文相互嵌套,发挥解释、补充、引用实例说明正文内容的不同功能。“综合探究”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让学生围绕议题,采用多种活动形式,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体例的设计大大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历史与社会相结合,用“春风化雨”的方式使学生更加认同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自信。
徐蓝:历史教材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5个核心素养,总体安排、各有侧重地进行内容和栏目设计。通过正文、历史图片、地图、辅助栏目及问题探究与学习拓展,既体现历史知识的学习,又强化历史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每课以正文为主体,辅以一些功能性栏目,如“单元导语”“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思考点/学思之窗”“探究与拓展”等。
温儒敏:语文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两条线索经纬交织,结构单元。人文主题为“经”——教材以新时代高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为核心,细化出“青春激扬”“使命与抱负”“伟大的复兴”等若干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组合和内容选择的一条重要线索,发挥语文教材的铸魂培元作用。
“学习任务”为“纬”——教材以课程标准规定的12个学习任务群作为另一条线索,将其分解为若干学习专题,构成28个学习单元,具体落实语文素养的各项培养要求。一类是以读写为主的单元,围绕人文主题与核心任务精选各类文本,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另一类是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的单元,不设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核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以及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的设计着力改变过去常见的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思路,促进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4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