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档案馆公布开国大典彩色视频,网友纷纷围观点赞。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天,天安门城楼下,有一群“知识分子”格外激动,十几天后,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他们,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名叫郑士德,那年刚刚21岁。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郑士德讲述他与开国大典、与新华书店的故事。
同毛主席握手我涨红了脸
1949年10月3日,开国大典后第三天,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开幕,毛主席题词:“认真做好出版工作”,18日夜,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全体会议代表。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我们新华书店的代表当时就在城楼下西侧,面向广场,能清楚地看到欢呼的人群,每个人都十分激动。
三天后,在北京市的东总布胡同10号,中央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当时一共分为6个代表团,作为新华书店哈尔滨分店经理,我是东北代表团的10名代表之一,也是最年轻的一个,那年刚刚21岁。
10月4日,时任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问大家有什么要求,北京分店经理史修德站起来说:“我们非常想念毛主席,渴望毛主席接见!”当时会场上一片掌声。部长当时没有表态,大家想,西南、两广还没有解放,毛主席工作非常紧张,还得指挥战斗,被接见的希望不大。 18日下午,会议提前30分钟结束,主持人通知大家立即用餐,晚6时迅速集合。我以为去参加晚会,或者看电影。
北京的深秋,天黑的早。我们坐着由中型卡车改装而成的木棚后开门汽车,经东单沿着长安街一路向西走。车里比较挤,我们都坐在小马扎上。不久,汽车进入新华门,我看到路两边都是水,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后来大家下车,进入一个小红门,上面挂着“丰泽园”的匾额,进了院子,看见一座古香古色的五开间平房,门上匾额写着“颐年堂”。这时才有人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中南海,是党中央的所在地。
我们70多个代表排成三排,很快,毛主席来了,穿着藏青色的呢子大衣,神采奕奕。当时,我们高兴极了,没想到毛主席真的会接见我们。 一会儿,点到我了,我从对列出来,走到毛主席跟前。毛主席跟我握手说了一句话:“噢,青年团员”。其实我1947年已经入党了,可是因为娃娃脸,看起来像十几岁。当时毛主席说青年团员,我应该回答一句,我是共产党员,但是忘了说了,太激动了,脸涨得通红。
书店门口天天排大队
从1937年在延安清凉山创立第一家新华书店至1949年,全国已有新华书店735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书店门口排长队的现象屡屡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精神食粮的巨大渴求。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普通地区的书店有两个人就开起来了,一个经理,一个会计,然后再在当地招聘两三个服务人员就行了。不像现在,连县书店也得至少30多个人,还忙不过来。一本书也就是几分钱、几毛钱。买书的人也不少,有干部、有解放军、有知识分子,也有普通群众。那时候文化普及程度还不高,知识分子不多。
1949年,全国解放,当时县书店很快都成立了新华书店,毛主席给新华书店题了字。我所在的哈尔滨书店改称新华书店哈尔滨分店,内部设立门市股、会计股、支店股、邮购股、总务股、服务股。当时分店比较大,有70多人,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同我年龄相仿的中学毕业生,都在20岁上下,年纪最大的才27岁。那时候中学毕业就是知识分子了,现在不行,至少得大学毕业才能算是知识分子。
仅仅过了一年,新华书店的图书发行就已经超过民国出版业最繁荣的时期了。新华书店的书便宜,种类也多,门口总是排长队。私营书店就不行了,没人去。后来私营书店逐渐改成了公私合营书店,在门口挂一个牌子,告诉读者,这里也是新华书店了。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引发洛阳纸贵,一书难求,印刷厂日夜赶印相关书籍。很多人连夜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门一开,买书的人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很多书店不得不临时发放购书卡限号购买。
读者为啥“用望远镜看书”?
改革开放以后,开架售书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利润留成的改革则有效促进了国有图书发行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书店都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以后,书店变化很大,比如说提高服务水平,实行开架售书。1978年,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画了一幅漫画,登在人民日报上,画的是一位读者在书店用望远镜看书,其实就是批评新华书店。
为什么用望远镜看书呢?因为离得远,书架和读者之间,有柜台玻璃隔着,很多读者都看不清到底有哪些书。因此这个漫画就讽刺说,得拿着个望远镜来看。
其实从新中国成立初年,这个问题就争论过。有的人就认为,要看书,到图书馆去看,书店是卖书的,不是看书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书店越来越重视服务,闭架售书成为了历史。
再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利润留成。1979年7月1日起,全国新华书店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试行了全行业的利润留成,上交50%的利润,留下50%的利润。当年,财政部文教司司长说:“在国有企业的各行各业中,只有新华书店试行全行业的利润留成,希望总店抓紧抓好。”
这项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新华书店的发展,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都焕然一新,改变了之前“少、小、危”的面貌,县级书店都盖起了两层以上的楼房。90年代后,积累的资金多了,大城市的新华书店盖起了八九层、十几层的大楼,图书的种类更是达到了几十万种。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电子书的发展和电商的兴起,实体书店曾一度没落,甚至出现了“书店将死”的预言。然而,近几年来,一些独立书店、时尚书店另辟蹊径,吸引了大量“粉丝”。
90后对话90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几代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各行各业成就斐然,祖国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大都已是耄耋老人,而90后的新一代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近期,经济日报社派出全媒体记者,探访航天、金融、通信、交通、文化等领域的第一代建设者,邀请他们与90后的年轻一代对话畅聊,讲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谈论新时代各行业的最新变化,感受今昔对比的伟大变迁。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李哲、雷雨田、胡达闻、陈鹏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