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9月13日消息(彭云杰 郭帅飞 杨昌唐)一声声军号,吹出了新时代官兵的忠诚与担当,吹燃了新时代官兵的血性与胆魄。近日,南部战区陆军边防某旅第一期司号员集训圆满结束,学员们完成了从“小白”到真正司号手的完美蜕变。
面对繁杂的教学工作以及学员零基础的现实问题,集训前期,队长就制定了严密的训练计划,集训期间共设有军乐与司号历史、法规常识、乐理知识、吹奏技能、军乐管乐欣赏、司号教学法等10余个课目,采取理论授课、实践操作,考核验收等步骤,做到对每一名学员负责,保证每一名学员学精学细。
“小白”书写“新”篇章
“气息吸到腹部,不可用‘胸腔’呼吸……”队长理论授课时,中士曹祥认真的记着课堂笔记。“队长教的、自己琢磨的、不明白的,训练时指出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我全记在本子里。”曹祥说。
走进训练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铜色的军号以及学员们因为吹奏而高高鼓起的腮帮,再看他们那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眼神,无一不在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风采。
下士余飞最擅长的是萨克斯演奏,“本以为能吹好萨克斯,小号学起来就会很快。而这些却都是自己的臆想。”刚开始练习吹奏,余飞就在嘴形上遇上了麻烦。
正确的嘴形是吹好军号的第一步。学员们手中拿着号嘴,不时的放在嘴上。利用嘴唇的震动将号嘴吹响,每次保持15—20分钟的训练时间(俗称“叼号嘴”),这也是快速固定嘴形、锻炼唇尖肌肉控制力的一种方法。
“20分钟的叼号嘴练习导致嘴角酸麻,连说话都是难受的。”下士刘金委笑着说。除了叼号嘴练习,学员还被要求对着大树吹气,想象着要把大树吹倒的场景。“吹奏过程中,队长和教员一个一个的查看我们的嘴型是否正确。”
“似火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学员们每天重复着‘嗦、哆、咪、嗦’四个自然泛音的过程,嘴唇肿了消、消了肿,人晒黑了一圈,皮也脱了一层,但他们依旧头顶烈日拼尽全力,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列兵熊进深有体会。
熊进总是在其他学员午休后找一个偏僻空旷的地方“加班”,午后的阳光火辣辣的透过树叶打在他的脸上。“自己基础差底子薄,多加练习才能迎头赶上;这时练习,人少空旷,可以清晰地听见自己吹的节奏和号谱,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唯一不好的就是太阳大,天气热,嘴唇上磨起的水泡,火辣辣地疼。”熊进说到。
“第一周基础理论,第二周吹响,第三周吹几个谱......”六周的集训时间被精确切分、标记到每天每时每刻。从一开始的数着指头过日子到现在的争分夺秒。刚开始的集训生活让周鹏以日为年,然而到了即将结业的时候,又觉得培训时间一晃而过。
吹响强军号角站排头
检阅台下,集合号声响起,气质昂扬的司号员迅速带着“装备”整整齐齐列队,一个个挺拔的身姿,动作整齐而又娴熟,司号员们抬头挺胸,左手叉腰,右手拿起军号,用他们那强劲有力的嗓子吹响手中的军号;整齐响亮的军号声、号管上迎风飘舞的红绸,完美地向领导和战友们展示了六周的集训成果。汇报表演完毕,检阅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在这短短六周的集训时间里,强军号深知了军号在战场上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强军路上,它将唤醒蛰伏在军人骨子里的血气、斗志,强化军人的号令意识、推进部队正规化建设、提振军心士气,点燃官兵们的战斗豪情。
军号就是命令,军号就是枕戈待旦。军号再次在军营中响起,不仅仅唤起了军人强烈的情感共鸣,更是红色精神的传承,更是新时代的强军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