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沙漠守望者唐希明:卅载坚守 只为更多黄沙变绿洲 发布时间:2019-09-07 来源:中国青年网

  在宁夏西部边境坐落着这样一座小城,它地处宁、甘、蒙三省交界,西北两面被腾格里大沙漠包围,它就是中卫。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在蒙语里,“腾格里”意为“天”,沙漠里的茫茫流沙便如天空一样渺无边际。而中卫,位于这片沙漠的东南最前沿。

  60多年前,这里常常受到沙漠侵蚀,风沙所到之处,天昏地暗、了无生气。如今,这座小城却再不是当年“风尘日色昏”的景象,视野所及,皆是郁郁葱葱,恍若江南水乡。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一代又一代的中卫人穷尽自己的一生在不断与黄沙作斗争,只为让更多的沙漠化为绿洲,而唐希明就是其中的一员。

  现年53岁的老唐是中卫治沙林场副场长,回忆起儿时那座几乎被黄沙吞噬的小城,他不禁锁紧了眉头。

  “那时候就怕刮风,特别是冬季和春季,沙尘暴是家常便饭。风沙一来,道路上、院子里、窗台上都积满了沙子,甚至吃饭的时候嘴里都是沙子味儿。”唐希明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离城区仅4到5公里的地方。即便是平常的日子里,裹着黄沙的热浪也让他们不得不“全副武装”,只露出双眼。

  风沙肆虐的艰苦环境让许多人选择了“逃离”,唐希明也想过:“小时候我的心愿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不回中卫了。我要到南方去,到没有沙漠的地方去。”

  后来,他果然考上了大学,但是毕业后却并没有奔赴向往中的江南水乡,而是选择回到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从此扎根沙漠,一待,就是28年。

  “那时候想的就是一定要把这里的沙漠治理住,把环境变好。”唐希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每天吃在沙漠,干在沙漠: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吃完早饭就开始往沙漠赶,中午的时候只能吃点干粮垫垫肚子,就连午休也只能躺在的没有阴凉的沙土上,到了晚上七八点钟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即使条件艰苦,他也从未有过抱怨,而是把治沙当做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全然凭着一腔热爱,留下来,走下去,和其他治沙同仁们一起,一平米一平米地把沙漠变成绿洲。

  可是治理沙漠谈何容易?由于当地干旱少雨,蒸发量是降雨量的十几倍,造林速度慢、成活率低,治沙效果并不明显。唐希明说,他们最初开始在沙漠造林的时候,树木的成活率只有百分之十几,还要从40多公里外的地方拉水灌溉树苗。

  成本高、效率低,这样的运水造林工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如何提高树木成活率、降低成本,一直是唐希明的心头病:“有时候愁得晚上都睡不着觉,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个事情。”

  为了更好地治沙,每天在沙漠里行走至少十公里是唐希明的“必修课”。一次,走累了的他从沙丘上捡起一根木棍杵着以支撑身体。没想到,就是这么随手一杵,却杵出了一个治沙“新奇迹”。

  看着木棍扎出的沙洞,唐希明陷入了沉思。此前植树都是用铁锨,在挖坑过程中沙子总是往下流,不仅坑难挖,沙子中的水分也容易流失,造林成本和成活率不容乐观。如果用“扎洞”的方式种树,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说干就干,经过不断地试验研究,唐希明发明了“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这是一种“干”字型铁质工具,底端呈半圆弧状,将树苗根部放置其中,茎干贴着垂直于地面的工具主干向沙土深处下压,树苗根部就被深植进了距沙土表层约50厘米的地下。

  这种“便携式沙漠造林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像一般种树那样去挖坑,也不扰动地下的沙层造成水分流失,使用起来也简单,只要选好地点,手一搭脚一蹬,就能轻松完成种植。

  而就是几根钢管的简单组合,竟然使苗木的成活率提高了25%,造林劳动成本降低了一半。除了在中卫大面积使用以外,新疆、甘肃、内蒙等地也在尝试使用该工具进行沙漠造林工作。“有些朋友反馈说,他们使用这个工具以后苗木成活率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说到这里,唐希明声音里有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这个工具能帮助我们让更多的沙漠变成绿洲!”他连说了好几个“特别高兴”。

  目前,这一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工具已在多个省份使用,累计为国家节省资金超6000万元。

  2013年,唐希明还组织发起了一支治沙队伍,免费指导大家扎草方格、植树造林等技术。从最开始的几十人,到如今的300多人,治沙队伍不断扩大,绿林面积不断增加,不少人还通过治沙实现了脱贫。

  他们大多是附近的农民,都亲身经历过风沙的危害。多年治沙不仅让家乡的环境变好了,也让他们拥有了一技之长,收入也增加了。“这些治沙工人每人每天都能拿250-350元工资,还有的人在市区买了楼房呢!”老唐笑呵呵地说道。

  近些年,唐希明带领治沙队伍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香山荒漠地区共完成治沙造林面积57.33万亩。有效的防沙治沙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生他环境,还推动了当地农业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唐希明还致力于技术输出,引导他们到青海、甘肃、内蒙古等沙漠地区治沙。

  从小唐到老唐,半生都在与沙漠作斗争的他早已将治沙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如今,他依旧奋斗在治沙第一线,每天在沙漠中行走,做沙漠最忠实的守望者。“我就希望有生之年能在治沙方面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让更多的人不再受风沙的侵害,让更多的沙漠变成绿洲。”唐希明说。(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婉莹 实习生 任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