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徽派文脉 创新当代文化
——首届徽学学术大会聚焦“新时代·新徽学”
光明日报记者 陈恒 常河
日前,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指导,安徽大学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市委宣传部协办的首届徽学学术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大会以“新时代·新徽学:传承徽派文脉、创新当代文化”为主题,聚集国内外数百位徽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在徽墨歙砚、徽州竹雕及剪纸营造的独特风韵中,与会者展开热烈讨论,百年徽学守正创新再出发。
1.充分认识徽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经过几代学者努力,徽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渐兴起,成为国际性显学。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徽学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期,徽学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广泛展开,许多国外学者专程到徽州实地考察徽文化,交流研究成果;一些徽学研究机构和组织成立;出现专门的徽学期刊;徽学研究的基本资料得到系统整理并陆续公布。
20世纪90年代,徽学研究机构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社科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院校都成立了徽学研究专门机构,日本、韩国等国也有了徽学研究的专门组织。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量徽州文书文献资料的整理、公布,徽学在多个学科领域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徽学涵盖经、史、哲、医、科、艺等诸多领域,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是建设美好安徽的宝贵文化资源,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认为,要努力推动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徽学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指出,近年来,以徽州文书文献研究传统中国已成为相关学术领域的重要趋势,在精神文化领域和物质文化层面都有突出表现。徽学不仅仅是一门地方学问,它承载和反映的是深厚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其中的优秀价值。
“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海内外学术界可资利用的无穷宝藏,也是对安徽乃至全国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丰富资源。”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张碧涌指出,如何通过加强徽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打响徽文化品牌,要注重提升文化原创力,挖掘徽学中最优质、最有现代意义的精神内核,把徽学在更高层面上推向世界。
2.构建具有中国底蕴的徽学学术体系
千年徽州,百年徽学。20世纪的徽学研究既有开拓之功,更有辉煌成果。如今,对徽文化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意义。
高翔指出,徽学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也不应该丢掉史学研究的共性。徽学应该以事关史学发展全局的理论问题为关注点,以思想学术、文化成就、社会变迁等历史问题为着力点,以宋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等时代问题为突破点,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促进徽州文化发展,为中国历史学发展提供徽学经验。
“新时代徽学学科构建要有新格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说,加强徽学学科构建需要深化多维度研究,促进跨学科融合,推进新时代徽学研究走出书斋,走向现实、走向世界。
安徽大学党委书记、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仁群认为,徽学学科建设,既要进行历史性的实证研究,也要开展历史哲学的研究;既要有实证考察,还要有理性探究。让我们能够在民族精神的指引和文化力量的支撑下,以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与国际学术界交流。
“新时代必然带来新风尚。正如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说,一个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显恩表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是新时代的呼唤。但是,构建新的史学体系必须以守住优秀传统史学为前提。叶显恩认为,学术有传承,古今不能决裂。传承是指徽州文化原典精神的激荡,并做解构创新。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必定也徒劳无功。所谓“由古知今”“由今知古”,要以历史感来认识现实,并从现实中寻找其历史渊源。
3.积极关注徽学研究的重大问题
在浩瀚的史学领域中,每个研究者只能耕耘于一隅,或作徽州区域研究,或作个案专题研究、人物研究等。其中,破解徽学研究的重大问题成为推进徽学守正创新的关键。
李仁群认为,历史上的徽文化灿烂夺目,其中,新安理学是徽文化的精神命脉之所在。目前,学术界对新安理学的研究已取得可喜成就,但除了对土地租佃、徽商、村落、建筑、医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新安理学研究仍有待拓展和深化。他建议,既要对新安理学本身的兴衰演变有更加细致的梳理,更要对新安理学作用于徽州社会发展乃至于促成徽文化形成的机制机理进行深入考察,探索其功过得失,鉴古知今。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范金民认为,徽州人、徽商对江南文化各个领域作出过卓越贡献,如江南科考、江南手工技艺、江南人文繁盛、江南城镇繁荣、昆曲流行、江南文物鉴赏收藏等。商业化和城镇化,是明清时期江南社会经济的两大特色,徽商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徽州人和徽商的活动,推动了江南文化的创造、保护、传承和交流,谱写了江南文化的重要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栾成显更关注徽学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加之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徽州文化。随着北方士民几次大举迁入,徽州文化经历了从“武劲”到“儒雅”的风尚变迁,既有中原文化的儒雅风范,又渗透着山越文化的刚强气质。以朱子思想统领的徽州文化,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正宗传承和典型代表。
安徽省徽学学会会长王世华认为,徽商文化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徽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贾而好儒的文化情怀,充分体现了徽商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文化建设所应该借鉴和继承的。
4.探索形成徽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论研究徽学,成为与会者的共同倡议。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指出,中国学术界正在经历“世代交替”的历史性变化。新的学术世代正在“数字人文”的背景下成长。传统条件下一位学者需耗费数年光阴,甚至毕生精力进行比对、校勘、辑佚、考订才得以解决的问题,如今在网络上可能只需几分钟就能有确切结果;而原来因缺乏史料,被认为无从研究的重要问题,今天也变得“唾手可得”。这样一来,更大的理论关怀和超越具体研究课题的问题意识,对于新一代人文学者来说更为重要。
以徽州文书为例,陈春声认为,徽州文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不仅具有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抢救”物质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具有学术积累的意义,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在大量收集和整理民间文书、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民间历史文献的解读方法和分析工具。经过几代中国民间历史文献学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出一套较为系统的解读民间社会各种资料的有效方法,被称为“民间历史文献学”。
谈及徽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提供了以科技赋能徽文化研究和传承的独特视角。他指出,徽学研究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和美学等,还有一个重要的角度和方法就是科学,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潜力。可以发挥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科技传播等学科的优势,突出徽学研究的深度和精度,并做好传播。包信和说,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徽学研究机构和专家合作,与黄山市共创高等研究机构,进行徽文化研究、智慧城市研究、自然与文化生态研究等;通过科教融合,让科技赋能徽文化研究和传承,使之以高水平走向公众、走向世界,努力把徽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05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