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艺术家风采

石小梅:粉墨人生唱古今 发布时间:2019-08-23 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70年,一个新生的共和国缔造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70年,几代中国人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史。他们,生于1949年。七十载见证复兴,七十载家国同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家国七十年》,听共和国同龄人讲述家国史。今天推出《石小梅:粉墨人生唱古今》。

  央广网北京8月22日消息(记者章成霞 景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949年1月,在上海黄河路经营绸缎庄的石家迎来了第五个孩子,取名石小梅。那个月,三大战役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那个月,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城,29个小时被人民解放军攻克。半年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会上朱德总司令代表中共中央致词,号召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加强工作,迎接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时代。

  昆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小梅至今依然收藏着四十年前恩师沈传芷留给自己的《西楼记》剧本。泛黄的纸张上,有些褪色的唱词旁是石小梅学戏时记下的身段和场型:何处抖袖、何处整冠、何处开扇。每次演出《西楼记》前,她都会拿出老剧本再看一看。

  70岁的她比年轻时更忙了。演出、排戏、导演,马不停蹄。在学生施夏明看来,老师散发的巨大能量来自天赋,来自一辈子对昆曲的热爱与执着。施夏明说:“你听70岁的她嗓音呱呱叫。她排戏时的状态可能只有50岁,她站到台上饰演一个个角色的时候,我觉得她也就是二三十岁,充满着激情和张力。”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表演艺术在“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下焕发了新生,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也不例外。1956年4月,浙江昆剧团改编的《十五贯》进京演出,毛主席连看了两遍,说这是好戏,全国都要看。周总理在观看后感慨“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还专门在紫光阁召开了座谈会。东风吹来满园春,全国各地的昆曲演出团体、学校纷纷成立了。

  1960年农历2月最后一天,苏州城尚未从春寒料峭中苏醒过来,穿着红色小花棉袄的石小梅挎着一只提篮,和十二个同龄孩子一起踏上开往南京的火车,到江苏戏曲学院报道。石小梅说:“没有教室,就在宿舍里教学。老师过来了,唱‘天淡云闲’,就这四个字,我们跟着没完没了地学唱。入校初期我们不太学戏,主要是练基本功。比如学唐明皇、学《琴挑》,大家一起学,基本上男的都是小生、女的都是花旦。”

  昆曲兴衰起伏的命运就如同它的唱腔般百转千回,有过姹紫嫣红开遍,也有过断井颓垣。石小梅这一批十几岁的小生、花旦还没来得及粉墨登场,文化大革命如暴风骤雨般袭来。百花凋零、万马齐喑,八亿人只剩下了八个样板戏。石小梅和同学们一起,下乡到丹阳练湖农场干起了农活,冬天挑泥,夏天割麦,吃两分钱一斤的山芋。

  文革结束以后,文艺界同各界一样拨乱反正,昆曲艺术再度如沐春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意播出了一期文艺专题节目《历尽沧桑话新生——记昆曲“十五贯”的重新上演》。

  整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从国家到各地剧团,从学术界到演员,几股力量共同推动着昆曲的重生和复兴。1982年5月底,文化部提出了“抢教、继承、革新、发展”的昆曲工作八字方针,时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的匡亚明看了石小梅的《西厢记·游殿》后,主动牵线搭桥,让她同时拜沈传芷、周传瑛、俞振飞三位昆曲表演大家为师。

  石小梅说:“沈老师与我的师生缘分,始于他那句话:‘石头石头,看看我能不能把她雕琢成一块玉。’第一次跟他学戏,他教了我一段开蒙戏《琴挑》。一个身段,他不厌其烦地教我,教了五遍,我才学会。我每天三班,风雨无阻到他那去上课。”

  心无旁骛的石小梅一门心思向老师们多学戏。拎着一双两寸半的高靴,像十来岁上戏校时那样,每天跑圆场、练功。在丈夫张弘眼里,她就是个戏痴。1988年3月,她凭借《桃花扇˙题画》,一举摘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石小梅说:“我刚拿到梅花奖,就有人劝我改行。说你去歌厅里面唱歌,不是更赚钱吗?我不去,昆曲是我安身立命的所在。今后在舞台上所有的演出,我就是要以一个梅花奖演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什么叫‘天花板’?我没看到我自己的‘天花板’。”

  2001年,中国昆曲以全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同时开启了国内非遗保护的大门。2006年我国开始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2011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保护体系的日渐完善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延续。

  石小梅也越老越“红”,如今她有了自己的“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先生张弘引用《桃花扇》里一句经典唱词“春风上巳天”为工作室系列演出命名。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这对昆曲伉俪的愿望,一是把从前辈手里接过来的戏传承下去,二是要为昆曲创造新的经典之作。

  石小梅说:“我从艺近60年,一路行来。以前昆曲没什么观众,台下看戏的比台上演戏的人还少。昆曲能够发展到现在的繁荣状况,与党和政府对昆曲的大力扶持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我常常跟孩子们讲,舞台很神圣,艺术之路长着呢,不在一时,我们要的是一世。”

  图片由石小梅昆曲工作室提供

  特别鸣谢:江苏省昆剧院、石小梅昆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