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官吏出勤考核木牍,表明了秦朝对官吏已有严格考勤”“九九表木牍,是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以上这些珍贵的简牍,均出自湖南武陵山腹地的湘西龙山县里耶镇。
在业界看来,里耶秦简是21世纪以来全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并提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的说法,甚至有学者认为,其学术价值堪与殷墟甲骨、敦煌文书媲美。今年8月,里耶秦简首次在京系统地展出,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通过一片片简牍,讲述了数千年前里耶古镇的“小城故事”,也为公众了解秦朝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一口古井内发掘近四万枚秦代简牍
龙山县里耶镇位于湘西武陵山脉的腹心,2002年6月当地惊现战国至秦汉时期古城遗址,是国内秦汉古城尤其是秦代古城考古的最重要发现之一。
考古队员发现,里耶出土秦简的数量是此前全国发现秦代竹简总和的10倍,总计20余万字;已清洗的秦简纪年从秦王政廿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胡亥二年(公元前208年),纪年完整、资料翔实,实属国内外所罕见。
里耶在秦时属迁陵县,里耶秦简也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文书,展示了秦时县级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是秦朝行政体制和社会风貌的缩影。
在里耶古城城址内,人们发现了七口古井,其中一号古井因构造科学和出土简牍众多而备受关注。这口古井中出土的38000余枚秦代简牍,是秦代迁陵县官署的文书档案。里耶秦简的发现填补了秦朝史料佚缺,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秦朝县政情况。
颠覆秦朝行政区划结论,证实当时设有“洞庭郡”
一个时代浓缩于一座城,一座城又浓缩于一片片木简。这场展览由175件/组里耶秦简以及阳陵虎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等35件/套国博秦代馆藏文物组成,分为“秦城迁陵”“秦人生活”“秦朝县政”“一统之制”四个部分。
现场展出的“迁陵洞庭郡简”来自里耶秦简博物馆。观众们初看它时,几乎难以辨认这件重磅文物表面上的原始文字,不过经过考古学家的精心探究,还原出了“迁陵”“洞庭郡”等字样。
《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或是后来专家提出了四十八郡,但均无“洞庭郡”。里耶秦简中频繁出现“洞庭郡”,证实了早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就设有“洞庭郡”,洞庭郡下辖迁陵、酉阳、沅陵、临沅、無阳、零阳、辰阳、索、门浅、上衍、新武陵、沅阳等县。显然,里耶秦简中“迁陵洞庭郡”木牍,颠覆了历来学界关于秦朝行政区划的结论。
从历史记载看,秦朝统一全国后,结束了数百年的争霸、兼并战争,社会相对稳定。此时的迁陵是洞庭郡一个重要的后勤供给基地和军队休整、训练营地,生活安逸、经济繁荣,县城内外、酉水码头等地热闹非凡,一度曾是里耶古城的黄金时代。
发现最早乘法口诀表、最早家书
秦人的“衣、食、住、行”什么样?这批木简勾画出了一幅生动的迁陵县基层民众的生活画卷。
乘法口诀是儿童启蒙必背的运算工具。在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里出土的乘法口诀表,因木牍上的乘法运算顺位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因此被称为“里耶秦简九九乘法口诀表”。
作为里耶秦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现场这套乘法口诀表木简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表实物,与现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诀有着惊人一致,主要用于计算土地面积、收成、税收和日常生活中各种数量运算与统计。其中,“一一而二、二半而一”的记录,表明我国古代九九术是以加法为基础发展而来,十进位制和九九表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诗中描绘的家书雏形,最早也可以从里耶古城中找到踪迹。现场展出的两片“家书木牍”共527字,分别是士兵“惊”写给兄长“衷”的信和“惊”“黑夫”兄弟共同写给“衷”的信,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家书实物。
从释文看,木牍上的文字充满他们对故乡及亲属的思念之情,“衷”死后还将家书随葬墓中,放在陪葬木箱的中部位置,可见他对家书的珍惜。
秦官吏“工作日记”——木简记录出勤考核、罚款名单等
秦朝基层行政机构的官吏数目庞大,因此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考核官吏制度。严格考勤考绩、加强效率管理,从里耶秦简中也可以看出迁陵县的县政运行情况。
比如,一些简文有不少关于迁陵县行政官吏的工作考勤,既记录了他们的工作日数,也详细记录了工作内容,并作为对他们实行的考核依据。
记者现场还发现,在部分“官吏出勤考核简”中,记录着迁陵县官府吏员处理的日常事务,类似于今天行政机构人员的工作日记。从这些记录可以看出,凡属于行政事务,事无巨细都记录在案,以免失职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司空佐罚款二甲、田佐罚款一甲、令佐罚款一盾”,这是里耶秦简里的“赀罚赎名单”。这里的司空佐、田佐、令佐是秦朝官员职务,一甲、二甲、一盾等为罚款的钱数。在秦朝依法行政方面明确了监督问责,从简文内容也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因小罪赎罪的方式,从低职的更戍(轮番戍守者),到离职的司空(主管工程者),都是赀罚赎的对象。
秦朝公文重视“保密”,木简封缄后须上封泥
秦朝统一文字后,行政机构在处理官方文书时多使用由篆文俗体演变而来的隶书,公文也逐渐成为官府机构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载体。
在秦人办公的木牍中,有上行公文木牍、平行公文木牍、下行公文木牍三类。从木牍释文看,向上级发文称“敢言之”,向同级单位发文用“敢告”,向下级发文称“告”“谓”,并有专人处理往来文书的管理,称为“刀笔吏”。
在秦朝时,公文制度已颇为成熟,且非常重视“保密工作”。公文书写完毕后,为防止传送中被私自拆阅,要对公文进行封缄。封缄方式是在写有公文的简牍上盖一块被称为“检”的木板,然后用绳子将“检”和文书简牍捆扎在一起,在“检”上放上封泥,再在封泥上盖上负责管理的印章,最后在“检”上写上文书的收发地址、邮件人、邮传方式等。
现场展出的“迁陵以邮行洞庭”邮书封检木牌,是中国最早的信封。一侧的展台上还有一件“封泥匣”,是封检上安放封泥使之固定的木匣,在封泥四周可看出明显的受压痕迹,表明使用了封泥匣,反之则没有使用。
另外,从其他几件秦简还可以看出,文书的收发、传递都有水漏计时的时间记录,且已精确到了年、月、日、时、分,还分为白昼、夜晚分别计时。这也表明,秦简的公文收发记录相当详细,文书的数量、发送机构、发往地点、何人封印、传递方式、收发时间、文书持送人等全部记录。
户籍简即秦人“户口薄”“身份证”
完善的户籍制度,是秦朝用以维持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制度。在里耶出土的秦简中,有很多关于人口管理的档案资料,包括常居人口、流动人口、奴隶等,反映了秦朝人口管理制度已相当完备。
“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子小女子驼”,现场刻有以上文字的“户籍简”,就类似于今天的“户口薄”。其特点是一木履记一户,又称“户版”“户籍”,乡是户籍正本的管理机构,副本则保存在县级官署。里耶北护城壕出土的一批户籍残简,登录的各户籍贯都是“南阳里”。
另外,流动人口在要塞、渡口等重要场地经过关卡,需凭持有合法证件放行,符、传、致、节等通关文书上面要写明持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肤色、身份、关系等,以便过关时核验,类似于现在居民的“身份证”。
【延伸阅读】
里耶古城曾是楚国西南边陲重要的军事城堡,秦时被沿用作为洞庭郡迁陵县县治,成为秦朝粮秣兵甲重要的中转站和补给点,延至两汉一直作为迁陵县治,发挥着军事交通要地和地方行政中心的功能。
里耶古城临江而建,秦末曾一度毁于战火,西汉时期古城进行再次修筑。古城现存遗址南北长210余米,东西线残存100余米,残留面积近2万平方米,有夯土城墙、护城河、水井、道路、房屋建筑遗址、排水设施等,结构布局完整,形成一个完整的古代城市系统。
在城址内临近南城墙处,有处“U”形排列的房屋遗迹,期间的通道明显是作为出入通道,往南可上城墙,往北可与两条主要道路相连,房子之间分布大小不一的火灶。依房子所处的位置、格局、大小、形状来看,很可能是一处守城驻兵的营房。
古城遗址内还发现了21处房屋遗址,多分布在城内道路两旁,从建筑类型来看,可分为兵营、住宅等,其中一处整体结构呈“L”形,未发现墙体、墙基遗迹,可能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干栏式建筑遗迹。由于城址规模不大,且防御功能较强,能在城内居住的可能为身份较高的官员和家属。
在遗址内,还出土有核桃、梅子、酸枣、葫芦等食品。里耶当时粮食以稻为主,也兼种麦、豆等;肉食品则有家畜猪、牛、羊、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