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军事天地

空军雷达兵|马衔山模范雷达站:傲立险峰,使命在我心 发布时间:2019-08-05 来源:央广网 空军新闻

  “没有真本领,别来马衔山!”这里的兵都有一股子“傲气”,明知山上苦偏到山上来,越知山上苦越要长扎根。

  在这座比拉萨海拔还高出几十米的险峰之上,他们练精气神、比技战术、争排头兵,践行着扎根高山、不辱使命、恪尽职守、建功立业的“马衔山精神”。

傲立险峰,使命在我心头

——体悟西部战区空军“马衔山模范雷达站”官兵的家国情感

苏延强 李建文

  如果说“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话,那么雷达站的官兵们既是“观景者”又是“景中人”。在“马衔山模范雷达站”,雷达兵们的身影,就是马衔山最动人心弦的景致。

  “雾大路滑,慢一点,再慢一点。”透过勇士车的挡风玻璃向外看去,只有白茫茫一片,带车干部一遍遍嘱咐着司机注意安全。雨中,我们停在半山腰的石碑前,摆上点燃的三支香烟。多年以前,上山抢修设备的车辆曾在这里遇险,2名战友不幸牺牲。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越往山上走,雨越疾、寒风越彻骨,尽管已是盛夏时节,秋衣秋裤也还是“标配”。交谈中了解到,这里受特殊的地理条件影响,年平均气温只有10℃,“六月飞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想要在比云还高的马衔山顶立足,是必须要有点“傲气”的。

  说起大雪,马衔山的官兵个个都有一肚子的故事。去年底,狂风裹挟着一场暴雪不期而至,持续4昼夜,积雪阻断了通往阵地的路,掩埋了雷达线缆。“雪停了风却没停,最高达到11级,一夜之间就在营区里垒起了十多个‘小雪山’。”就连很多在山上十几年的老兵也没遇到过这么大的雪,但是,全站官兵都有一股劲:再大的雪也不能影响战备!

  那次暴雪的第一个夜里,营区突然一片漆黑,断电了!“应该是电缆被大雪压断了。”正准备休息的上士程林虎麻利地裹上大衣,叫上班里3名战友,拎起工具直闯进风雪中。地上雪已经高过防寒靴,踩进去深一脚浅一脚,直往鞋口里钻。

  “风特别大,只能相互紧挽着手往前走,感觉我们就像电视里看到的‘最美逆行’。”下士周旭东回忆起来很自豪。不知过了多久,他们才找到电缆损坏的位置,用冻僵的手一点一点把线缆接好、加固。当营区的灯光重新点亮时,早已过了午夜。

  大家都说,抗击那场暴雪时,四级军士长于墩是最奋不顾身的一个。接到消息说推雪车在半山腰出现故障,他主动请缨要求一同前往维修。大雪覆盖了一切,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沟坎,甚至分不清哪是山坡和陡崖,这样的行进更像是一次冒险的冲锋。

  于墩走在最前面,用身体趟开近1米厚的积雪,让身后的战友能走得安全一点、轻松一点。道阻且长,每一步都像是要用尽全身力气,实在走不动了,他们就躺在雪坡上小心翼翼地向下滚。用了近2个小时,终于找到了等待救援的推雪车。路上,于墩把自己的防风镜给了战友,返回时自己却犯了雪盲险些晕倒。

  其实,于墩那时候马上就要退伍了,按照惯例早该安排下山休整,但他非要在马衔山上守到最后一天。后来,这段经历被战友们演绎成情景剧,登上了基地“十大感动人物”颁奖典礼的舞台,让很多战友流下热泪。

  梅花香自苦寒来,马衔山官兵的“傲气”是恶劣环境锤炼出的坚韧,更是备战打仗中积淀出的底气。

  6月初,接到上级命令,要求调2部雷达下山。考虑到该站是固定雷达站,装备撤收所需时间肯定比较长,所以旅里派出工作队,计划用3天时间帮助完成任务。

  傍晚,山上的小雨淅淅沥沥。18时,待撤收装备听令解除战备,全站官兵立刻集合,按照既定分组,冒雨开展撤收工作。他们配合默契、操作娴熟,宛若一台精密的机器,动作、时机卡得严丝合缝。庞大的装备在他们手中变得很“听话”,灵活地变换、移动,未待夜幕完全降临,就已经在预定接收区域“整装待发”了。

  “机动是雷达的生命。”站长张选仁介绍,一般而言固定雷达站机动很难,但快速机动转移能力是战时确保生存和完成任务的必然要求,加之近年全旅机动任务很重,所以该站主动探索“让固定雷达站走出去”的训练方法,精练机动作战能力,在一些课目成绩上直追机动雷达站。

  走进站荣誉室,一整面墙上金光熠熠地排列着各种奖牌:雷达站连续29年获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连续20年获军事训练一级单位。指导员李军指着墙壁右下角的一小块空白告诉记者:“今年是攻坚之年,全站官兵卯足了劲要拿下第30个先进,不让荣誉墙有任何一点瑕疵。”

  不久前,一个大雨滂沱的午后,“一等”铃声骤然拉响。上士张三洋条件反射地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却一个趔趄摔在地上,痛风又犯了!膝盖脚踝疼得用不上力。长期驻守在山上的人都知道痛风的厉害,那是高寒潮湿气候给他们打下的疼痛“烙印”。

  “拉我一把,一起跑过去!”张三洋不顾战友的劝阻,坚持要到战位上去。班里的列兵刘军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我们几个劝不住班长,就索性把他抬起来,向方舱猛冲。整个处置过程中,他疼得直冒冷汗,却依然操作得沉着稳重。”

  面对困难更要冲锋,战备高于一切。人们说,马衔山能熏陶人,这正是这座神秘险峰的“神奇力量”。

  “下了马衔山,走路都要把胸挺高点!”雷达技师万伟民到各个兄弟雷达站交流经验时,在大家的称赞中真切感受到了作为“马衔山人”的荣光。马衔山雷达连首任连长崔立增接受采访时也说:“转业到了地方,我带领的车间也都是年年先进。”数十年来,一茬茬官兵铸就了“响当当”的马衔山,马衔山也塑造了“响当当”的他们。

  连队阅读室里,挂着一幅画,记录的是被授予“马衔山模范雷达站”荣誉称号后,全体官兵重温军人誓词的一幕。画面上,人人目光炯炯、雄姿英发。这幅画的作者是在读军校的连队提干士兵张博韬,一名“马二代”——他的父亲也曾是马衔山的兵。临近毕业,张博韬向组织坚决申请再回马衔山,他说:“那幅画是完全写实的,授称那天战友们的眼神震撼了我,里面有喜悦、有坚定,更多的是马衔山人独有的骄傲。”

  云遮雾罩的马衔山上,雷达转动的“沙沙”声让人心里踏实。这里的兵都务实,也带着藐视一切艰难的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