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记者雨亭 李伟民 舒晶晶 王晨雨)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铁姑娘”郭凤莲,40岁以上的人对她应该很熟悉。她是山西大寨党总支书记。之所以被叫做“铁姑娘”,是因为在她还是十几岁的小姑娘时,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和同村的少男少女们一起上山挖土搬砖,投入到了“先治坡后治窝”的劳动中。因为她特别能干,不怕苦不怕累,十六岁就成为了“铁姑娘”队队长。她和大寨,也成为了那个时候家喻户晓的名字。
几十年沧海桑田,顺应改革的浪潮,从当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的转变中,郭凤莲和大寨一起经历了几番逐浪沉浮,二次创业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了全新的生机。郭凤莲开始带领大家推进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村办小作坊,逐渐发展成为规模企业,有了品牌效应。以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也渐渐变成了来休闲旅游的游客。
在我们村口楼上一直印着一句话: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八个大字也一直深深地印刻在大寨人的心里。
来大寨就得上山,看看大寨的历史。这是虎头山,原来都是光秃秃的。1965年的冬天,我们开始在山上栽松树。现在看到的虎头山全是绿油油的,这是我们几代人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汗水把它铺平、绿化起来的。绿化面积现在达到了64.7%。绿化还要加上美化,现在树种达到了47个品种。到了春天,桃花红、杏花白,一片一片的,特别漂亮。六、七月份时,满树都是瓜果。
咱们从上往下看,再看看大寨田,大寨人是造田出来的,大寨的田地都在虎头山上。
狼窝掌,原来是一条很深很深的山沟,中间有两个很长很长的土山,两面全是石头山。在狼窝掌,我们一层一层地修起石坝,这个石坝到现在一点都没变,这全是我们的老前辈在(上世纪)60、70年代垒起来的。人家说大寨田是海绵田,因为土层很厚,每年都要秸秆还田。秸秆还田,自然沤烂了就变成有机质肥料,所以大寨田不上化肥,同样长得非常好。这样大寨田从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现在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现在一亩地的产量达到了1600到1800斤。
大寨将来要转,我们也转型,不能老种庄稼。首先就要想办法把劳动力先解放出来,我想的是老百姓怎么挣钱,共同富裕。我也开始学,学习管理,如何计算工资。这是我们的核桃露厂、酒厂,现在我们和王老吉合作了,要把它做大。
你来这里看看大寨村,看看大寨村的老房子,看看大寨人的生活,也去看看大寨的新村,做个对比。
1963年大洪灾把大寨冲得一塌糊涂,80%的房子被洪水冲了,那时简直是山流地冲、房倒窑塌。老百姓就住在一个房子里面,全村人铺着秸秆。现在,全村人都住在新房子里,拥有老房子的同时每一户都有一处新房子。现在老百姓希望能够住上比较现代化的城市里的房子。
我们建的房子,老百姓出20%,集体补75%到80%,这样修起来的。因为房子很好,有的客人走不了,晚上就住在大寨,因此农户也开了客房。
建房以一排房、一排窑洞的形式,共投资300多万把它都重新整修出来,让老百姓自己装好,装好后可以留客人来住,他们自己开了农家乐。
我们就是要把老大寨保护下来,把新大寨建起来。老百姓为了方便,住在新房子里,老房子能作为参观景点就把它保护起来,不要都拆掉,拆掉了太可惜。
新大寨展现在大家面前。我们珍惜今天,因为这是大寨人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全面腾飞开放的今天;我们向往明天,因为将是大寨人再展宏图、再创奇迹、拥抱未来的灿烂明天。在新农村发展之路上,让我们一起继承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干出新的成绩。
我今年71岁了,可是逛大寨我总也走不累。今天我用了很短的时间带你看了看大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是郭凤莲,欢迎你来大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