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用科技护航藏族群众“口粮”安全 发布时间:2017-06-28 来源:光明网 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黄兴

  幼时,尼玛扎西家乡地力贫瘠,青稞低产,乡亲远赴异乡换粮;如今,得益于他培育的青稞品种,昔日的缺粮村已是“家家谷满仓”。

  青藏高原地力贫瘠,农业落后,保障青稞口粮供给殊为不易。西藏农牧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尼玛扎西,多年来致力于解决藏族群众口粮问题。由他主导选育的“藏青2000”品种,亩产达350公斤,创青稞产量新高,迄今推广种植面积逾百万亩,惠及百万农民。

  “农民辛苦劳作,收获却很少,新中国成立前西藏粮食亩产仅有百公斤。以技术促增产,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作为党员更是义不容辞。”尼玛扎西说。

  1984年,尼玛扎西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归来,站在前人肩膀上,开始青稞科研生涯。他首先对上千份青稞品种进行系统鉴定,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天天扑在青稞地里,俨然“土专家”。其后,他不断调整育种目标,参与主持选育出20多个青稞新品种。

  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藏青2000”。为选育出这一品种,尼玛扎西带领团队长年累月待在试验田。“往往是今年一看有希望,明年一种又不行,在希望和惋惜的交织中度过一年又一年。”他说。

  2002年在白朗县,尼玛扎西发现了理想中的青稞苗,“籽粒、颜色、株高都非常好”。此后,他以这株青稞苗为基础,反复进行各种试验,终于在2013年通过品种审定。当年,这一新品种推广种植逾10万亩,平均亩产达350公斤,创历史新高。

  “办公室里育不出品种,只有脚踏大地,摸着青稞苗,才能出好成果;只有倾听农民的技术需求,才能真正帮助他们。他们收获了,我们的农业科技创新才算成功。”他说。

  近年来,随着国内基因科学的突飞猛进,尼玛扎西一头扎进这一前沿领域。他和国内科研单位合作,对青稞古老品种“拉萨钩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首次绘制出覆盖精度很高的基因图谱。自此青稞育种进入基因组学时代,青稞育种工作发生革命性改变。

  他还希望将青稞推向全世界。早在1992年,他就提出青稞加工要突出β-葡聚糖含量品种等想法。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了青稞红曲酒、青稞方便面等产品,广受青睐。

  而作为西藏农牧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尼玛扎西“以党建促科研”的行动自觉,注重激励党员的创造力。“科技领域的党员应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党性原则来抓科研,发挥科技专长,为产业进步、群众增收提供支撑。”他说。

  正值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的党员们除理论学习外,还主动将学习教育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做合格党员。

  如今,这个党员占七成的科研机构正成为西藏科研高地,在青稞、牦牛等多个领域成果迭出。去年,省部共建的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成为西藏农牧科学院优势科研平台。今年,这家科研机构将实施各类项目186项,总经费达4.18亿元。

  “围绕一个领军人才,培植一个优秀团队,打造一个优势学科,支撑一个富民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如今,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正朝着“科技促生产”的道路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