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旅游环保

从“人鸟争食” 到“人鹤和谐”——湿地生态保护的“扎龙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01 来源:新华网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从“人鸟争食” 到“人鹤和谐”——湿地生态保护的“扎龙探索”

  新华社哈尔滨7月31日电 题:从“人鸟争食” 到“人鹤和谐”——湿地生态保护的“扎龙探索”

  新华社记者王建

  曾经,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临湿地退化、“人鸟争食”的威胁。近年来,生态文明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通过采取长效补水机制、生态移民搬迁等方式,丹顶鹤野生种群不断壮大。湿地生态保护的“扎龙探索”,增强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待。

  丹顶鹤生存家园曾受威胁

  当清晨的一缕缕阳光,洒满芦苇荡,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饲养员徐惠提着一桶小鱼,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此时的丹顶鹤正在芦苇荡中漫步,看到徐惠到来,就朝他奔来,用尖嘴衔起小鱼。

  徐惠已做了13年饲养员,人称“鹤爸爸”。这些丹顶鹤就像他的孩子,每天都围绕在他身边。“一天看不到它们我就难受,丹顶鹤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徐惠说。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丹顶鹤栖息繁殖地,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丹顶鹤人工繁育和驯养野化基地,被称为我国的“丹顶鹤故乡”。

  “丹顶鹤故乡”曾一度受到威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文锋说,过去扎龙湿地靠乌裕尔河、双阳河的间歇性泛滥补给水源,然而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湿地降水量与蒸发量一度“入不敷出”。

  在徐惠看来,近几年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明显改善,人鹤关系比过去更和谐了。徐惠说,过去有的年份芦苇荡里的水都快见底了,芦苇退化,甚至发生过火灾,人鸟争食,这些都威胁丹顶鹤等珍禽赖以生存的家园。

  补水找回湿地“生命力”

  如何破解湿地“干渴”困局,保护丹顶鹤的生存环境?近年来,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长效补水机制,黑龙江省每年投入200万元,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每年各投入100万元,从嫩江引水至扎龙湿地,年引水量达2.5亿立方米。

  “生态补水开了我国湿地保护的先河,从实践情况来看是成功的。”王文锋说,实施长效补水机制后,芦苇退化现象得到控制,芦苇产量、鱼类资源逐年恢复,水禽等鸟类的种类数量趋于稳定,并有增加趋势,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持续性和物种多样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丹顶鹤是机警的动物,尤其是在繁殖期,为了躲避人的干扰,芦苇是它们最好的隐身之处。由于历史原因,扎龙湿地核心区内生活着数千名以割苇草、打鱼、种田为生的村民。以前每年村里人割苇子,就像剃光头,鹤想找个筑巢的地方都不容易,对丹顶鹤的栖息造成很大影响。

  2017年底,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采取芦苇征租的方式,持续实施湿地修复预留苇带项目,给农民相应的补偿保留芦苇资源,为丹顶鹤等珍稀水禽营造适宜的栖息地。

  近年来,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实施了核心区居民搬迁工程,计划将区内5000多名居民陆续搬出。徐惠见证了搬迁过程,他说,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他从小生活的扎龙村很多村民已经搬到了附近的城市。据悉,目前已完成首批搬迁的居民共计1400多人,为丹顶鹤和其他珍稀物种腾出了生存空间。

  丹顶鹤数量增加种群壮大

  如今,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保护区内的各种鸟类已达260多种,沼泽广袤、湖水清幽、鱼虾丰美,美丽的丹顶鹤时而翱翔在蓝天碧水间,时而漫步于萋萋芦苇丛。

  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中心副主任逄世良说,芦苇征租每年在7000亩以上,通过这两年的实施,生态效益已经显现,野外调查发现,野生丹顶鹤繁殖巢明显增加,以前只有几个,现在增加到十几个。

  保护区鹤类繁育中心主任高忠燕说,近年来,每年人工繁育新生雏鹤数量稳定在40只到50只,目前已人工繁育丹顶鹤1000只左右,累计野化放归丹顶鹤300余只。

  在多年从事湿地鸟类研究的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李晓民看来,通过一系列措施,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有效遏制了过度开发湿地资源的破坏行为,实现了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野生丹顶鹤数量增加,有力推动了丹顶鹤野生种群的壮大和物种保护。”李晓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