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历史传承

致敬!永不褪色的老兵精神 发布时间:2019-07-2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乌鲁木齐7月24日电(吴咏玲)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疆和平解放70周年,是属于将一生奉献给边疆沙海老兵的70周年。

  70年前,沙海老兵奋不顾身,风餐露宿,负重前行,在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徒步穿行18天,为新疆带来了解放与和平;老兵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昆仑山下屯垦戍边70载,把根扎在了边疆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那个缺水、缺电,黄沙漫天的年代,老兵在大漠边缘、风头水尾,战风沙、斗盐碱,住草笆房、喝涝坝水,将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棉山麦海、飘香瓜田,在戈壁滩上建现代城市

  “你们没法想象当时的条件有多艰苦,老兵有多拼,不管听了多少遍沙海老兵的事迹,每次重温时还是忍不住落泪。”在踏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时,和田地区文旅局推广宣传交流科副科长刘瑾说。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位于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团部,占地面积2544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展览内容跨越72个年头(1937年—2009年),展示了光辉历程、屯垦戍边、老兵风采、奋进中的十四师、红军精神传承、四十七团的建设成就等六个部分。

  驻足在一张张黑白老照片前,老兵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历历在目。他们的笑容大多是腼腆而内敛的,来时不过也就十八九岁的年纪,在最好的青春年华,与黄沙作伴,与荒漠为伍,不计前程,不问归期,献了青春献终身。不少老兵都与当地姑娘组建家庭,将他乡作故乡,把根扎在了这里。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没有回过老家,没有出过和田,也没有坐过火车。受邀前往乌鲁木齐和石河子时,老兵们第一次见到干净敞亮的宾馆,第一次接触抽水马桶,面对整洁皎白的床具,他们不敢摸也不敢碰,就在地上和衣睡了一宿。”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中透着一股子心酸,也让随行的参观者红了眼眶。

  照片中的老兵如今只剩下三位,1803名沙海老兵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人走了,军魂仍在,时代变了,但老兵精神永不褪色。曾到新疆和田戍边的援疆老兵齐德祥说,“不同时代的援疆人有不同的使命”。新时代的当地干部在自己那张办公桌前,在脚下那方热土之上,用行动践行着老兵精神的坚守与付出。

  “和田的基层干部都很拼,我们没有下班这个概念。一周工作7天都是家常便饭,也没人逼我们,就是自己想干点事情出来,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和田县文旅局寇涛告诉我们,彼时,正值夜晚11点,他刚结束完一天的工作。

  在王荣海任职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党委书记前,泉村还是个原始落后的小土村,因贯穿其间的活泉而得名。王荣海上任后,瞅准了这几眼活泉,引活水,建新村,打造农家乐项目,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小土村摇身一变成“疆南水乡”,在保留南疆乡村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刚来的时候,村里随处都是垃圾,大家也懒散着不干活,你只有带头干,给他们做出样子,才能带动大家积极性。我们基层,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提高村民素质,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旅游经济才能发展起来。”王荣海告诉记者,当“官”这几年,他晒得比村民还黑。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因为他们不畏艰辛、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大爱精神,才有了中国西陲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而此次此刻,红色血脉静淌,老兵精神永续,依然有无数人在为这未竟的事业不懈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