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结束近9小时的水下作业,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建如博士走出潜器。这是他第二次随“深海勇士”号下潜,收获令科学家们惊喜:一片此前从未见过的“珊瑚坟场”。
“在潜器经过的一个海底高地的顶部,直径约200米左右的范围内,有大片的死亡珊瑚骨骼堆积,而在那处水深之下的冷水珊瑚都生长得很茂盛。不知道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导致如此多的冷水珊瑚死亡。”李建如说。
冷水珊瑚林是去年“深海勇士”号的重大发现,也是本航段科考的重头戏。去年5月,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以82岁高龄下潜,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的存在:在千米以下的深海,密集分布着大片珊瑚林,有的珊瑚扒在基岩上、高达四五米,海绵、海葵、海参、虾蟹等生物依附其中生活。
“去年本来是为了观察沉没的浅水珊瑚礁,没想到发现了大片活着的深海珊瑚林。今年我们继续深潜,测量各项海水参数,采回更多珊瑚样品,用于后续研究。”“探索一号”TS12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翦知湣表示。
冷水珊瑚林是除海底冷泉、热液之外的深海第三大生态系统。据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党皓文介绍,冷水珊瑚种类多样,它们的肉体和骨骼记录着深海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以冷水珊瑚林中分布的竹节柳珊瑚为例,这种珊瑚的骨骼呈竹节状,把它横剖后,断面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载着年代信息,从中心向四周越来越新,是海洋环境变化的“资料库”。“如果采样数量够多、时间跨度够大,那么把不同年代珊瑚的信息连在一起,就是一部写在冷水珊瑚上的‘深海编年史’。”翦知湣表示。
“深海勇士”号带上来的既有活体珊瑚,也有珊瑚化石。“活体珊瑚样品可以用于与现代观测海水状况的对比、发展地球化学指标,化石样品可以拓展古海洋环境再造的时间尺度,充实古环境再造信息的解读意义。”李建如说。科学家们希望采集的冷水珊瑚尽可能的粗和长,可以覆盖更长的时间尺度;样品数量多,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容错率”。
党皓文在本航段第一次下潜,他透露,千米以下的冷水珊瑚林中甚至有鲨鱼出没。“非常震撼。鲨鱼是海洋里的顶级捕食者,需要金字塔级的生态系统来供养,它的出现充分说明深海冷水珊瑚生态系统的复杂和高产。”
冷水珊瑚林的探索为科学家们理解海洋深部过程提供了新的入口。他们围坐观看下潜记录,反复讨论这片最新发现的“珊瑚坟场”可能的形成原因:究竟在什么时代,人迹未至的深海,大片冷水珊瑚离奇死亡。这是一个有待讲述的故事。(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