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文艺博览

民俗博物馆如何激活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2019-07-24 来源:央广网 江西日报

  每个地区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记忆,而民俗博物馆正如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刻印着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基因。

  我省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色显著,其中不乏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各地加快民俗博物馆建设步伐,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传承、展示、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日前,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就我省特色民俗博物馆的建设、运营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发现全省70家民俗类博物馆普遍存在特色不鲜明,运营资金来源单一、人才缺乏,与旅游融合发展不够、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等问题,并就加快特色民俗博物馆建设、激活文化记忆、服务地方发展提出中肯建议。

  看上去有点乱?亮出区域民俗“特色牌”是关键

  省政协调研组发现,我省民俗博物馆散滥乱现象比较严重。许多不符合“博物馆”准入标准的旧物件收藏室、个人古玩店,经改头换面之后,就冠以民俗类博物馆名号;一些民俗博物馆展示物品摆放也较为凌乱,布展不够规范。

  主题不突出、展示内容无特色,也是一个通病。调研组发现,已建成的民俗博物馆,除行业博物馆外,其他民俗博物馆展示的基本上是全景式民俗,对当地特色民俗展示不充分;一些民俗博物馆展示的藏品雷同、技艺趋同,同质化严重。如一设区市各地都有农耕文化类博物馆,大部分收藏的是当地农业用具。由于地处同一片区,农耕劳作技艺和工具绝大多数一致,导致各馆展品、展示同质化严重。

  目前,全省在建或已建成的民俗博物馆,具有行业、地域、民族、传统技艺特色的专门博物馆还不算多。统计显示,在我省70家民俗博物馆中,具有地域、行业、时代、民族特色的民俗类博物馆只有14家,仅占总量的20%。

  据了解,我省知名度较高、特色较为明显的民俗博物馆,包括铅山连四纸博物馆、新余夏布绣博物馆、进贤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赣州客家民俗博物馆、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等。得益于鲜明的文化特质,来这些地方参观的游客数量较多,如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仅2017年就接待游客28万余人次。但是,更多的民俗博物馆,只是初步收集整理到一些民俗文化展陈品,加上展陈面积有限、知名度不高,往往得不到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外地游客的青睐。

  调研组认为,民俗文化的挖掘、利用,需要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党委政府的足够重视,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引导规范全省民俗类博物馆建设和布局,做足民俗“特色牌”。比如,按照我省区域民俗特色(鄱阳湖渔业文化、赣东北乡村文化、赣西北花炮文化、庐陵书院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行业民俗特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民族特色(瑶族、畲族)等建设民俗类博物馆。

  另外,我省一些民俗博物馆还存在命名不规范和开放时间随意的问题,有的叫某某民俗博物馆,有的叫某某村史馆。对此,调研组建议,对于公立或公助私营和登记备案的民俗类博物馆,应加强名称、展示的管理和指导。

  开下去有点难?用好考核政策“指挥棒”是思路

  位于贵溪市泗沥镇王湾村的贵溪市民俗博物馆,于去年3月建成对外开放。这个民俗博物馆有生产劳动工具、娶亲嫁女、生活用品、古戏台等七个主题的展厅,处处透露出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博物馆创办人张志胜告诉记者,这是他和老伴花了十多年时间、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建成的,光是收集老物件就花了近十年时间。

  “过来参观的人不算多,开业以来大概有8000人次,运营形势不乐观。但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游客,大老远跑来参观,唤醒年轻时的记忆,我就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做的事还是有点价值。”张志胜说,因为建这个民俗博物馆,他现在每年光银行利息就要还40余万元。考虑到运营需要,博物馆也开办了餐饮、棋牌娱乐等项目。

  办馆资金全部由办馆人承担,资金周转捉襟见肘。张志胜的现状,是我省不少非国有博物馆办馆人的缩影。省政协调研组了解到,我省非国有博物馆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专业人才奇缺,很多博物馆只有馆长一人相对专业,其他聘请人员绝大部分缺乏专业技术。如进贤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馆长邹农耕就身兼管理、解说、运营数职。

  即使是国有博物馆,运营保障资金少的难题同样存在。调研组工作人员介绍说,我省民俗类国有博物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只限于在编人员工资,缺乏财政配套资金,无法满足民俗博物馆的日常工作需要。如井冈山民俗博物馆仅靠不多的财政拨款作为运行经费(与城市建设博物馆共同使用),导致无力维修馆内损坏的声光电系统及照明设备。

  据统计,全省70家民俗类博物馆中,财政拨款的有24家,自筹资金的有46家。

  调研组认为,造成民俗博物馆人才和资金匮乏的主要问题,包括地方财力有限、用人机制不活、运营观念保守、融资渠道单一等,建议在人才引进方面,做好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的一对一结对帮扶,多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民俗专家进馆指导;在资金扶持方面,各地党委政府要广搭平台,引进好项目或好企业,实现企馆融合发展,并落实好支持非国有博物馆依法取得各类社会捐助的资格和设立基金会的政策,打通筹资的“中梗阻”。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要用好政策考核“指挥棒”,确保民俗博物馆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

  游起来有点冷?推动民俗场景“动起来”是方向

  眼下正值暑假,位于市区繁华地段的九江市民俗博物馆,没能迎来学生参观的小高峰。工作人员坦言,民俗博物馆的公众认知度低,是民俗博物馆“热度”不够的主要原因。省政协调研组针对年龄段在15岁至44岁、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人群,开展过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只是听说过、了解一点、不了解民俗博物馆的分别占25.2%、41.5%、27.8%。

  相比于九江市民俗博物馆,南昌市民俗博物馆的境遇更显尴尬。之前,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址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龙指挥部旧址内,受场地面积限制,加上庄重的革命旧址与喜庆的乡土文化格格不入,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场景无法展示。2016年以后,南昌市民俗博物馆撤出贺龙指挥部旧址,目前处于无馆址、无展览、无办公场所的阶段。该馆负责人认为,应择地另建新馆,并进一步抓紧民俗文物的征集。

  无论是馆居闹市少人访,抑或是寻求突破觅新家,我省民俗博物馆与旅游融合发展不够、对游客吸引力有限,已是不争的事实。调研组举例,2017年进贤县的游客量为190余万人次,而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和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景区游客合计才10万人次,仅占全县全年游客总人次的5.26%。

  民俗博物馆为何在旅游市场中遇冷?调研组分析认为,主要是社会各界对民俗博物馆宣传推介不够,民俗文化特色不突出,民俗文化展示方式落后。此外,很多民俗博物馆并不处于黄金旅游线上。

  “我省民俗博物馆仍然处于静态堆积民俗文化的阶段,形式相对僵化。”江西财经大学江西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国新介绍说,国内外优秀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形式,已经从收集和展示民俗文物,发展为动态展示民俗文化遗产、全景式复原民俗文化空间。

  调研组建议,应更多实施“民俗博物馆+科技”,运用声、光、电形式,活化民俗博物馆展示。同时,在不损坏博物馆文物、不改变博物馆教育性质的前提下,增强游客体验式、趣味式、互动式等项目,让游客全身心沉浸于民俗文化的魅力,开创出民俗文化的“动感地带”。

  调研组还建议,尽可能将民俗博物馆建在热点景区周边或景区内,并强化民俗博物馆与旅行社的合作,在旅游线路安排、产品开发等方面深化“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