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岛小志气大,小蚂蚁敢啃硬骨头 发布时间:2019-07-24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舟山7月23日消息(记者王贵山 王权 曹文君 王誉博 俞海辉) “阿拉(我们)和‘男老轨’干的活一样,男的拉网,阿拉也拉网,男的起蓬,阿拉也起蓬。”今年已经78岁的“女老轨”林妙珠讲起当年在船上工作的故事依然如数家珍。

  老轨,是舟山方言,特指轮机长。轮机长要拉网、修机器,重活累活样样都能干,一般都是由男人来做。“女老轨”就是女轮机长,干的是同男轮机长一样的重活累活。林妙珠是上世纪50年代舟山蚂蚁岛上的10名“女老轨”之一,她们是敢拼敢闯的蚂蚁岛人的时代缩影。

  蚂蚁岛是坐落于东海之上的一座“迷你”小岛,以海为生、以渔为业,面积仅3平方公里,但是岛上却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

  “面对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小小蚂蚁岛和一代代蚂蚁岛的弄潮儿没有怕过“暴雨风浪”和“礁石险滩”,建三八海塘,治理生产环境,引进造船厂。如今的蚂蚁岛东边是三八海塘,西边是引进的造船企业,犹如给小小蚂蚁插上了一对翅膀,正待飞翔。

  “阿拉妇女也能顶半边天”

  见到“女老轨”林妙珠时,她正发挥余热,在村里的文化礼堂给年轻人上课。如今,林妙珠成为了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的一名讲述者,和其他几位老人一起轮流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课。已经78岁的林妙珠仍然和老伴一起住在蚂蚁岛上,没有随子女住到舟山本岛去。老人家说,住在岛上自由安静,住了一辈子已经习惯岛上的生活了。

  上世纪50年代,16周岁的林妙珠从舟山水产技校毕业后,就自告奋勇要求下海捕鱼。问她为什么选择去做这么辛苦的工作?林妙珠说:“当时嘛!就讲男女平等,为什么男人可以捕鱼,阿拉女人做不到?有点不相信,阿拉一定要下海去捕鱼。”

  不信邪的林妙珠上船做了捕鱼工,进而当上了“女老轨”。起初吃的苦,林妙珠说都说不完,晕船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吐了8次,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吐,一边拉网一边吐。除此之外,在海上捕鱼还有许多未知的危险。

  “1959年的渔期,碰到了大风巨浪,大风有10级以上,风来的比较突然。那场风浪许多渔船都没躲过去,我们的船逃过一劫。”林妙珠云淡风轻的讲着当年遇到的险情。“风浪小点的时候回去歇了一晚,为了赶渔期,第二天又接着出发了,阿拉能在船上顶替一个男劳动力!”

  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仅撑起了10名“女老轨们”的干劲,撑起了岛上妇女靠着一双手搓草绳造大捕船的韧劲,也撑起了全岛妇女建“三八海塘”的拼劲。

  “筑塘娘子军”围起小岛的希望

  说起筑“三八海塘”的故事,林妙珠拿起电话打给了自己的好朋友李亚球。在她的引领下,我们见到了李亚球老人。如今已经85岁的李亚球是当年筑“三八海塘”妇女中的小组长,她率先响应筑海塘的号召,带头报名,领着一组妇女挑起筑海塘的重担。

  蚂蚁岛土地资源匮乏,岛上的农业生产受到制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靠国家供应的缺粮区。于是,向滩涂要土地,成了岛民们的共识:在后岙至长沙塘间筑条海塘,围海造田。这样前方有渔业,后方有农业,蚂蚁岛就两翼“双飞”了。带着这样的想法,1972年,蚂蚁岛人开始修筑海塘。

  围海造田谈何容易?劳动力又从哪里来?男人们都在海上捕鱼,筑塘师傅又请不起,蚂蚁岛上的妇女们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从第一批64人报名迅速发展到300多名妇女参加,一支浩浩荡荡的筑塘娘子军诞生了。

  “筑海塘的时候是真的很苦,以前没有车,只能靠双肩去扛石头。三四百斤的石头,都是靠着妇女们从山上抬到海塘里去。”李亚球回忆说。“最苦的是运涂泥,半个身子陷在泥里、泡在海里,尤其是寒冬,脚浸在冰冷的海水中工作。”

  老人的一双手已经关节变形,满手尽是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当时筑海塘,不分昼夜,退潮了就到海里继续干。”老人说着卷起裤管,两个膝盖在前几年都已换成人工膝盖,膝盖上留下的疤痕清晰地记录下那段筑海塘的故事,那是时光留下的“军功章”。

  不分白天黑夜,仅用一年零四个月时间,靠着300多名妇女的双手,修筑起一条长达1300米的海塘。这条海塘不仅拦住了侵袭小岛的海浪和台风,还给本来只有2平方多公里的小岛带来450多亩的田地。

  “那个时候没别的想法,就想着筑好海塘以后的日子就会好起来。”李亚球老人讲起那段时光,忍不住红了眼眶。“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好,都富裕起来了,幸福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我就希望下一代身体好,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好。”

  如今的小蚂蚁又添“新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岛上几代渔民艰苦创业、努力拼搏下,如今的蚂蚁岛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民宿、夜排挡、渔家乐,还有日渐崛起的临港工业,给这座小岛披上了时代的“新衣”。

  2005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上蚂蚁岛考察时指出,蚂蚁岛曾有光荣的艰苦创业史,现在又与时俱进,渔区呈现新气象。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这股“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正鼓舞着岛上的人们奋发图强,建设家乡,美化家园。

  2007年,扬帆集团旗下造船企业浙江东海岸船业有限公司入驻蚂蚁岛,在小岛西北的大兴岙,劈山填海,起厂房、建船坞。占地面积约79万平方米的造船厂配备了长500米宽39米的大型串联式造船坞、长750米宽25米的舾装码头、600吨门式起重机等先进设备。造船厂填海围垦,为小岛新增面积0.36平方公里,又为小岛添上了一只腾飞的“翅膀”。

  蚂蚁岛渔民们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下功夫,在环境保护上,同样敢啃硬骨头。

  蚂蚁岛素有“虾皮之乡”之称,全国近80%的虾皮产自这里,虾皮加工也是岛上的传统支柱产业,已有200多年历史。今天岛上的虾皮加工已经实现自动机械化,整洁干净、无污染。蚂蚁岛虾皮合作社副理事长李海潮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蚂蚁岛,一直从事虾皮生产工作的他说:“我们这里,当天的鲜虾一运到,便会立即加工处理,最大程度保留住虾的鲜味。从鲜虾进厂到成品出厂仅需50分钟左右,一个小时就能生产约350斤虾皮。蚂蚁岛的虾皮质量好,在全国数一数二。”

  如今干净高效的虾皮生产环境,实属来之不易。2017年之前,每逢10-12月虾皮加工季节,岛上的加工区便浓烟滚滚,路面也落着煤渣。“传统的虾皮加工采用的是燃煤烘道供热方式,燃煤会产生大量废气,在加工区工作的工人们都需要带着口罩,回到家里头发里都是黑油油的,烧煤对环境影响非常大。”李海潮想起当年用煤加工虾皮的日子,不禁感慨。

  为了还小岛一片蓝天,蚂蚁岛下决心开始整治黑烟,对虾皮加工技术进行提升改造,在虾皮加工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燃油供热工艺,完善废水处理等配套设施。

  然而,推行煤改油并非易事。全岛有近70家虾皮生产加工厂,一年要烧掉3000吨煤,用燃油替换,需要更换设备和生产工艺,增加生产成本。李海潮说:“当年煤改油的时候,许多企业还有点想不通,要进口新设备,改革的阻力不小。”怎么办?管委会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全部实现了煤改油。小岛上的黑烟终于烟消云散。“现在回过头看看,大家都觉得这条路真的是走对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代代蚂蚁岛人凭借着坚韧不拔、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奋斗至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18年,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启用,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学员。一年来,已经有531批16091人次踏上蚂蚁岛,在微咸的海风中,在渔村的青瓦白墙间,实地感受蚂蚁岛的精神魅力。薪火相传60余载的蚂蚁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