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历史传承

星火遍洒川黔边,红色记忆代代传 发布时间:2019-07-1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重庆7月18日电 题:星火遍洒川黔边,红色记忆代代传

  新华社记者丁玫、李䶮、伍鲲鹏

  “红军,红军;前进,前进”,在当年的红军大学门前,当被问到是否知道红军时,仅有四岁的杜豪宇小朋友拉着姐姐唱起了一首童谣。在这个叫作南腰界的重庆山区小镇,红军的故事伴着一代代人长大。

  “1932年8、9月,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红三军在反围剿中失利,不得不撤出洪湖地区。经过艰苦斗争,红三军在1934年6月4日进驻南腰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介绍,红三军一方面抓紧休整,另一方面与各方国民党军进行多次战斗,最终建立了以南腰界为中心,纵横川黔上百公里,拥有17个区苏维埃和100余个乡苏维埃政权的黔东革命根据地。

  “我家世代住在南腰界,听老人说,贺龙老总带部队来的时候分散住在村民家中,在红军队伍里,为房东家挑水、打扫是纪律,每到农忙时节,战士们还会下田助民劳动,红军为我们做过太多的事情。”每每提起红军,当地村民杨继川总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的爷爷见过贺老总,后来还参加了游击队,他跟我们讲,那时贺老总经常会在村头钓鱼,送给小孩子带回家去。”杨继川说。

  1934年8月初,国民党军进犯初创的黔东革命根据地。就在红三军主力部队到游击区作战时,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南腰界团总冉瑞廷趁红军守备力量不足之机骚扰南腰界根据地,企图扑灭革命火种。

  南腰界镇副镇长甘红光介绍说,红军闻讯后,立即派遣一个团星夜回援。顽匪抵挡不住攻势,便挟持百余群众躲进由大青石建成,水田环绕,易守难攻的冉氏祠堂。因担心误伤群众,红军奉上级命令,将祠堂团团围住,并对敌匪施压,迫使其释放了群众。总攻时,红军用自制土炮打开缺口,突击队员趁夜色翻入祠堂,与敌展开肉搏,最终全歼敌人。

  “要吃海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刀子架在颈子上,眉毛不皱眼不眨。”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红军得到了百姓们的全力拥护。在南腰界根据地,红三军共扩红1000余人。当时南腰界的每个家庭,几乎都为红军或游击队贡献了家中的壮劳力。

  1934年10月,红三军接应到了由任弼时、萧克率领,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出发的红六军团。27日,两军及附近游击队共8000余人在南腰界举行会师大会。根据中央命令,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次日,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直入湘西,以牵制国民党军部署,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红军主力离开了南腰界,但这里的红色情缘并未断绝。在镇上一座土地庙的墙壁上书写着 “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等十条施政纲领。这是中共六大所确定的《十大政纲》。这样的标语怎么可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保存下来呢?

  原来,在红军撤离后,南腰界人民用加盐巴的石灰水填写标语,再用黄泥、草木灰和锅烟灰涂抹,使标语“隐藏”起来并保存完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当地老人的回忆下,文物部门才发现了这处遗迹,并将其妥善保护。

  走在今天的南腰界镇,可以看到“红军”是最鲜明的元素。这里的道路叫作“红军中街”“红军新街”,这里的医院叫作“红军医院”,这里的小学院墙上也镌刻着五角星。

  红色记忆不仅是南腰界人历史上的骄傲,也激励着他们在今天为幸福而奋斗。由于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南腰界至今仍属贫困地区。但仅在2018年,南腰界就完成了17条共56公里“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并且发展了烤烟、青花椒和油茶等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家里现在有五口人,年人均收入能有8000多元,日子过得比原来好多了,红色的故事咱们也要继续讲,我爷爷讲给我,我也讲给孩子们,一代代传下去。”杨继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