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宜
校园青春剧《少年派》开播之初,因其极具现场感的“母女互怼”家庭日常以及琐碎高中生活的校园日常,迅速收获了青年观众的认同。虽然类型化的校园爱情仍旧是电视剧的核心部分,但该剧却也接驳了近年来国产校园题材对青春类型的某些新表达。从叙事角度上看,这些新变化改变了国产青春剧类型中的某些惯常结构,将现实生活中关于校园的真正主题从被偶像、爱情与消费都市景观化了的青春中凸显出来。
然而,在《少年派》内部,还存在着一组家庭叙事与校园叙事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正是由于这组内在张力的剧烈冲突,导致了电视剧后半程突如其来的口碑崩塌。
校园剧的“潘主任宇宙”:将学生的故事返还给校园空间
这些新的表达并非是从《少年派》开始。在剧中饰演教导主任赵荣宝的演员张磊甫一出场,便引发了弹幕评论的高潮,纷纷欢呼“潘主任”的回归。张磊曾在网络剧《最好的我们》与《你好,旧时光》等系列中饰演振华中学教导处潘主任,因对角色略显势利的滑稽形象与内心对学生真诚关爱的细致拿捏,收获了观众的好评。“振华三部曲”后,他还曾在另一部高分青春剧《忽而今夏》中出演名校海城三中教导主任。与《少年派》中赵主任供职的精英中学一样,振华中学与海城三中也是数一数二的重点高中。
就这样,“潘主任”在《少年派》中颇具穿越感的登场,如“电影宇宙”般连接起了一个跨文本的荧屏“重点高中联盟”,而这些被弹幕联系起来的教导主任们有着共同的动力:高考升学率。这个颇不浪漫的人物动机,构成了“潘主任宇宙”的基石,使这些跨文本校园中的男女主人公相遇、相识与相爱的戏剧性,因为始于这类不够浪漫的机缘,而显得更为现实与日常:《最好的我们》的故事缘于“学渣”耿耿因受“非典”影响的中考而幸运进入振华高中,才得同“学霸”余怀相遇;与耿耿的经历相似,《少年派》中的林妙妙也因为姨父的关系被破格分入精英中学的实验班;《忽而今夏》中的何洛曾被校长劝退分流,却立下了考取清华的誓言,由此开始了日常而不平凡的高中生活。
在这波“潘主任宇宙”青春剧的剧作结构中,叙事动机基于文理分科、分班考试与高考志愿等话题具体展开,人物关系也是围绕“入学排名”而确定的“学霸”与“学渣”生态所形成。于是,通过对学生生活中“学习”的核心地位强调,并将学生的故事返还校园空间,使“潘主任宇宙”在青春类型剧的实践中成为一股“清流”。它流经荧屏上的“重点高中联盟”,汇成近年国产校园青春的全新表征。
这一表征可以被看作是对本土校园青春剧中某些惯例的协商。对新世纪以来的校园题材青春剧起到建构作用的,无疑是2001年的《流星花园》。随后,《红苹果乐园》对《流星花园》模式的复制,再次确立了这一类型以爱情童话为内核的叙事惯例。这类电视剧中,男主角通常是符合消费文化所有符号化期待的“高富帅”;女性角色则时常展现出易使观众产生代入感的“平凡”特质。这一范式在新世纪以来的网络文学影响下,从“现代灰姑娘”发展为本土的“玛丽苏”故事,成为青年消费文化中喜闻乐见的叙事惯例。
此后,青春剧一方面打开了更多的亚类型探索,将诸如运动元素(如《篮球部落》)、音乐元素(如《非常女生》)与校园题材结合;一方面在近年的青春叙事中主动对接亚文化,逐渐实现了如《微微一笑很倾城》般在校园空间与网络游戏世界间的任意穿越与切换。但在《微》的叙事中,校园空间中的人物关系是依据游戏空间来确立的:电视剧首先展示了男主角“一笑奈何”是游戏排行榜中的第一高手,然后在校园空间中对应地展示了“高富帅”兼“学霸”的肖奈。可见,尽管青春剧的主角们已经在十年间完成了代际轮换,转向了文化经验独特的“网生代”群体,但不变的是校园空间在其中依旧是从属性、被其他剧情元素所主导的。
在各种版本的青春爱情童话中,校园都只承担故事展台作用,因之,学校的空间特质从未能参与决定青春叙事。而青春剧越来越丰富与冗余的叙事元素以及类型扩容,也是对校园空间的持续挤压。青春剧热衷于接驳新的社会、文化议题,回应“外部”热点,却也在不断抽离教室、宿舍与操场的意义,使校园环境趋向真空。
“潘主任宇宙”带来的新变化,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现状而言的。通过将“高富帅”的“社会人”花泽类转码为“天才学霸”余淮与钱三一,这类青春剧基于与中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学习生活,逆转了校园空间在青春故事中的边缘地位,打开了全新的叙事地图,也为真正与少年人有关的故事提供了舞台。
剧情崩坏与“母女精神分裂”:校园与家庭的叙述角度不断犹疑
用早读课、广播操、拖堂的数学课与晚自习填充起来的日常,相较真空的校园而言显然更为真实丰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变化是率先在网络剧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年轻化的网络剧观众对日常而真实的校园生活的认可,成为青春剧新变化的基础。然而,当“潘主任”不仅跨文本,而且跨媒介地穿行到电视剧《少年派》中时,却遭遇了新的阻力。
这种阻力,可以在另一组跨文本形象中发现:饰演主人公林妙妙的演员赵今麦,曾在热播剧《小别离》中扮演面临中考的初中生琴琴。《小别离》是典型的家庭题材,并同《虎妈猫爸》等剧一起组成了以“子女升学”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叙事类型。
显然,《小别离》中展开的是典型的成人故事,它围绕子女教育问题,着墨刻画成年人在面对婚姻危机、家庭重组与事业困境时的重重焦虑。这一叙事视角,与《少年派》中的“潘主任宇宙”发生了冲突。“振华三部曲”系列的原著作者八月长安是哈尔滨市高考文科状元;《忽而今夏》的作者明前雨后不仅与她是高中校友,两人此后也都考取了北京大学。相似的求学背景,使振华高中与海城三中的教导主任被刻画得有血有肉;相似的升学经历,也使这些琐碎的校园故事能够真正围绕“学霸”的日常组织起来。而《少年派》编剧六六的创作则长期聚焦于70、80后一代的现实。从《蜗居》到《小别离》,是都市一代青年立业、成家的奋斗历程,依照这一创作谱系,《少年派》显然是对《小别离》的延续,是琴琴们进入高中后的续集。也正是因此,在《少年派》校园青春剧的类型背后的,其实依旧是基于中产焦虑的家庭剧底色与焦虑叙事。
这便能解释为何《少年派》在播出过程中突然遭遇了口碑下滑,因为造成电视剧剧情崩坏的原因,正是其不断犹疑的叙事角度。它时而通过“潘主任”去唤起观众对“学霸故事”的期待,并承诺一个校园版本的“玛丽苏”童话;时而又通过闫妮饰演的“虎妈”的暴走,去宣泄成年人的焦虑情绪。从这个意义上看,《少年派》中被观众吐槽最多的“母女精神分裂”桥段,恰恰是这部电视剧自身症候的诊断。
“潘主任宇宙”在从以青年受众为主的网络剧向以大众受众为主的电视剧进行媒介跨越时遭遇了困境。看来,文化经验尚不能如《微微一笑很倾城》中所描绘般随意在网络与现实间穿越切换,而《少年派》中校园与家庭的空间争夺,可以视为两个代际对青春故事的叙事产生了差异。
2019年高考放榜后,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武亦姝顺利考取清华大学的消息刚出现不久,一篇题为 《你只看到武亦姝被清华高分录取,没看到人家爸爸4:30关手机》文章便迅速在朋友圈传播开去,重点表达了父母在 “学霸养成”过程中的自我修养与艰辛付出。看来,围绕着“学霸”这一媒介形象,两种代际话语的叙事差异还将持续下去。(赵宜)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