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日消息(记者晁向荣 黑龙江七台河台杨娜)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在我国农村,有一大批守初心,担使命,带领全村人脱贫奔小康的乡村党支部书记。“七·一”建党日来临之际,中国乡村之声推出五集特别策划《咱们的村支书》,讲述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和奋斗故事。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铁山乡四新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然而这个区位优势明显的小山村却曾经长期被打上“贫困”的烙印。不甘贫穷的村民将一位从村里走出去的“能人”请了回来,之后的十一年里,这位能人带领村民搞特色种植、成立合作社、发展棚室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阔步走上小康路。
他就是朱孔满,是四新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黑龙江省百名好支书。趟水探路、强村致富,朱孔满用他的实际行动向群众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公仆命题。
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区出发,驱车近20分钟,途经约15公里郁郁葱葱的环山路,穿过3座翠绿山峦之后,依山傍水的四新村出现在了记者眼前。村内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整齐划一的铁艺栅栏,还有新建的公园、休闲广场,无不让人感到惬意、舒心。今年49岁的四新村党支部书记朱孔满意气风发,一见到记者,就骄傲地介绍起村里的规划来。
朱孔满:把四新村打造成集观光、旅游、采摘、餐饮、民宿于一体的旅游村,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上来了,居住环境也好了,这也是我们村党支部最大的心愿。
在村内主路尽头,由一栋栋大棚组成的四新村生态园一片生机盎然,到处是农民们忙碌的身影。木耳大棚里,一节节木耳段好似一串串黑色的糖葫芦,一片片肉质饱满的木耳又黑又亮。正在采摘木耳的种植户李玉芹向记者说起朱孔满回到四新村11年来,发展棚室经济带给村民们的变化。
李玉芹:以前想发家致富,没那个条件啊。就种那点地,刚够吃的,没有剩的。现在领导带领的好,支持咱,自从建大棚之后,老百姓都发家致富了。
“面朝黑土背朝天,辛苦一年不挣钱。”曾是四新村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没本钱、视野窄、思想旧、不敢试,这“四旧”条件又成了四新村发展最大的障碍。贫穷、落后,曾让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在两委班子换届时面临着无人竞选的尴尬。
2008年,一心想摆脱贫困的村民们突然想到了村里的党员——朱孔满。朱孔满不到20岁就外出打拼,能吃苦,脑子活,十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打工仔,成为经营多条市区及周边市县短途客运专线的“能人”。当时,村民们选出代表找到了朱孔满,劝他回村带着乡亲们致富。朱孔满被村民的真诚感动了,当即决定,卖掉自己8台跑专线的大客车,从此,他从运输公司的朱经理变成了四新村的朱书记。
朱孔满:这不是大家伙的一致推荐嘛,四新村老百姓支持我。我是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人,对家乡有一份感情。所以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想只要我努力、用心去做,大多数老百姓是支持我的。因为人精力有限,就把车所有的线路兑换出去了,一心一意投入村里面搞建设。
一屁股的外债、塌腰的办公室、堵着门要解决问题的村民……刚刚走马上任的朱书记就遇到一大堆头疼闹心事。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真正开展起工作来,却让朱孔满压力剧增。每天找党员谈、跟村民唠,朱孔满最终决定先从发展适合四新村的项目入手。
朱孔满:村里没有任何企业,老百姓全靠种大田,原始种法,种黄豆、苞米。再不就是养几头猪、几头羊。我想要把村带动起来,首先得有一个项目,有一个支撑点,去改变这种环境、状态。通过考察,发现棚室香瓜效益不错,后来又多次研究决定选香瓜子。
说干就干,2009年,朱孔满开始联系村民建大棚、种香瓜。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几番努力,第一年除了朱孔满,仅有4户村民参与香瓜种植。村民赵桂芳就是其中之一。
赵桂芳:今年种了三个棚,这有产量,比种大田挣钱多,一年能有10来万块钱。
随着香瓜种植技术日益成熟、规模不断扩大,朱孔满并不满足四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香瓜村”。2012年开始,他又在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生态园,葡萄、木耳都成了棚室经济的主角。村民们不会种,朱孔满就帮着他们找技术员;村民们没有钱,朱孔满自掏腰包资助。在朱孔满的带动下,村民发展特色种植热情空前高涨。
木耳种植户李玉芹:一开始家里挺困难,没有钱。朱书记说:“我借给你,只要你敢干就行。”自从朱书记带领种木耳,种葡萄,老百姓都发家致富了,花七八十万给孩子在青岛买了房子。这些年挣到钱了,高兴,下一年还干。
付出终有回报,四新村用3年时间陆续建起了137栋大棚,种植户也发展到30多人。借助四新村的特色种植,朱孔满不仅让四新村的棚室经济成为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屯劳动力增收的法宝,也成为帮助村内贫困户脱贫的平台。63岁的贫困户程义顺就是受益者。
程义顺:我有腰间盘突出,稍微能干点活,老伴儿是风湿病,办的残疾证。家里12亩地,一年租出4000块钱。这些年,就是书记照顾我,在大棚里干点零活啥的,一年能有八九千块钱。
以真心换真情,村民程义顺告诉记者,自从朱孔满当上了四新村的党支部书记,就一心扑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人居环境建设上。村里破旧的房屋得到改造、陈旧的路面全部更新、损毁的边沟重新修葺,朱孔满为四新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
程义顺:头一年建小区,第二年建大棚,紧接着铁栅栏、村办公室,修水泥道。从他上来年年有变化。以前垃圾、路边的草啊,都没有人管,现在垃圾都天天有人清理。路两边沟里的水以前漫到路面上了,现在没有了。今年花园建起来了,将来厕所啥的都在屋里头,环境好多了,老百姓在这有盼头。
看着曾经闭塞的小山村成了致富路上的排头兵,四新村妇联主席陈艳清作为朱孔满的同事,作为四新村的村民既有满满的感动,更有无尽的动力。
陈艳清:我们书记这些年兢兢业业为四新村奉献,他只要有一分力就让我们村发一分光,从来没提过任何条件,都是无私的奉献。有个好的带头人,我们心里就有坚强的后盾,干啥心里都有底。
朱孔满真干加实干,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黑龙江省百名好支书、市级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是朱孔满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和孜孜不倦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满腔热忱。
朱孔满:我对将来非常有信心。依托四新水库,结合棚室经济,搞田园综合体,把四新村打造成最美的、最好的、最漂亮的小山村。让四新村的老百姓,更好的、更快地富裕起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安逸,更有快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