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逐梦践行

韩佳彤:呼和浩特城市建设的领头雁 发布时间:2019-06-26 来源:人民网

呼和浩特地铁1号线将正式通车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作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呼和浩特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韩佳彤也进入了最紧张忙碌的阶段。他每天早上7点进入地铁施工工地,晚上12点才出来,被大家称为“712设计师”。

十年前,刚刚从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的韩佳彤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身份被呼和浩特市政府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他为呼和浩特城市建设、快速路、地铁建设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十年来,他先后获得“内蒙古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突出贡献专家” 、“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住建系统先进工作者”(省部级劳模)、“内蒙古杰出人才奖”等荣誉称号。2017年他被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2019年被内蒙古纪委聘为第一届特约监察员。

2016年4月,呼和浩特市地铁建设正式开工,韩佳彤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地下工程设计理念,创造性地提出盖挖逆作斜交施工法作为主要工艺,仅用43天,就让新华大街地铁站恢复了路面交通。

2016年12月,他主持呼和浩特市地铁1号线市政府站和鸿德学院站工程设计,该工程是内蒙地区尚未有建设业绩的大型地下建筑,技术难度较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韩佳彤10天都没有离开办公室,困了就靠着椅子休息一会儿,饿了就吃盒饭泡面。他始终在一线指挥设计工作,10天审查了施工设计图764张,创造了国内市政工程勘察设计领域内的奇迹。长期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韩佳彤病倒了,但住院期间他依然不忘记工作,远程指导同事们工作。

他成功研发并应用于地铁项目实施的盖挖逆作斜交施工工艺和工法,作为一种创新 “工法”和工艺,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主持开展的“呼市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程设计与施工规程”科技成果,获得2016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他带领职工创新团队编撰的《内蒙古"十三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技术成果系列丛书》,填补了内蒙古地铁建设标准的空白。

韩佳彤主编和参编已颁布的国家及地方标准39部,发表论文66篇,其中被 CSSCI收录33篇,出版科研专著13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6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工程优秀设计创新奖多项;在首府呼和浩特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快速路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等代表性工程建设方面共完成工程设计230余项;提出了桩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推出了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计算经验公式;发明了多种轻钢结构和轻混凝土结构体系;主持了国内100多项重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500多亿元。仅2018年在地铁工程领域就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7项。

韩佳彤作为一名蒙古族党员干部,在党的长期教育下,他有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烈意识。他常说,“民族团结是我们的眼睛,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去爱护各族同胞。”身处在一个多民族的环境中,他深知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各项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目前,他主持了内蒙古人才基金资助项目《蒙古族民居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内蒙古草原城镇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模式研究》、《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城镇开放空间研究》、《内蒙古草原生态民居体系研究》、《内蒙古绿色建筑研究》等多项重点工程,造福了内蒙古各族群众。

韩佳彤学业有成返回家乡投身城建科研的同时,在城建等领域推进精准扶贫,免费为土左旗小图利村规划设计,为国贫县武川县大青山隧道工程进行勘察设计,为武川县文化街、学府街、青山路工程等无偿提供规划设计资源,并从区外合作单位无偿引入修路资金7000余万元;自掏腰包为对口帮扶清水河县高茂泉村和胶泥峁沟村修建一座连心桥,为当地爱心家园小区以及未安装路灯的村全部设计安装了路灯,筹集到36.38万元资金,为胶泥峁沟村打了三口水窑,架设电杆70根,电线6000米,解决了当地各族群众用水用电的实际困难。据统计,近年来他省吃俭用累计帮扶各族群众资金就达10多万元。由他牵头创建的“韩佳彤创新工作室”,培养了汉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等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他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免费培训城建领域的贫困农牧民工900名,为呼和浩特地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风险和挑战中勇往直前,在改革和创新中砥砺奋进。韩佳彤说:“我是党和国家培养起来的建筑专家,新时代为城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我会不负使命、努力奋斗,为国家强大、人民幸福和科技创新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