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赵文蔷:让安宁疗护病房里开满鲜花 发布时间:2019-06-2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6月24日电  题:赵文蔷:让安宁疗护病房里开满鲜花

  新华社记者何曦悦

  粉色碎花床单代替了病房里单调的洁白,窗台上欣欣向荣的鲜花开得正浓……这里是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疗护病房。数十位医生、护士与社工是离死亡最近的天使,传递的是生命中最美好与珍贵的力量。

  医务社工赵文蔷从事安宁疗护行业已十个年头,她用真诚与专业驱散恐惧与痛苦,为生命的最后一程送上慰藉与宁静。

  让生命无憾而归

  上世纪80年代,“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理念被引入中国。24年前,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上海首家社区临终关怀科室病房。这里接收经过专业评估、生存期在半年以内的临终病患。

  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登介绍,进入病程后期的患者身体状态已难以承受过于激烈的治疗,居家照顾则面临着饮食起居、疼痛管理等一系列难题。

  在安宁病房,责任护士、安宁护士和社工形成了一张关怀细致的照护网,为病人及家属提供服务和心理支持。

  曾经鲜活的生命渐渐消逝,病房里承载了太多遗憾与不舍。尽可能帮助病人和家属在最后一段旅程中完成心愿,是赵文蔷始终不放弃的坚持。

  刚来病房时,王阿姨(化名)难以接受丈夫才50多岁就患上不治之症的现实。她像刺猬一样,排斥与医护人员和其他病患家属交流,以泪洗面。

  这对恩爱一生的夫妻,最大的遗憾就是结婚时没有拍过婚纱照。得知两人结婚31周年的纪念日将近,赵文蔷联系了志愿者带着专业设备来到病房,为他们补拍了纪念日的照片。“当时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感动得从头哭到尾。”赵文蔷说。

  王阿姨开始帮着打理病房里的花草,一起筹备端午节包粽子活动。丈夫走后数月,她给赵文蔷发来信息,说自己找到了一份幼儿园保育员的工作,重新融入了社会。

  让谢幕伴以尊重

  医者救死扶伤,但临终关怀科的使命并非治愈疾病,而是提高晚期病人的生命质量,让他们舒适、有尊严地走完最后旅程。

  “止痛”,对于临终患者来说并不止于身体的病痛。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对生命的消极与无力感,让他们需要心灵上的“止痛”与安抚。

  铭记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里的医护人员探索用各种方式让患者感受爱与尊重,帮他们寻回生命的意义。

  赵文蔷尝试与周边中小学合作,让年轻的生命为安宁病房带来欢乐与慰藉。

  “我们让中学生写下自己在生活中的困惑,请这些人生阅历丰富的病人们帮忙解答;之后,病人可以请孩子们完成一项心愿,比如想听孩子唱一首歌等等。”赵文蔷说。

  有的孩子写:“我总是减肥失败该怎么办?”一位病人回答:“生命多么美好,想吃就吃!”

  有的孩子写:“我喜欢班上的女孩,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位病人爽朗地笑开了:“可以去大胆告诉她!”

  病房中的患者不再哀叹自己对社会没有了贡献,孩子们如释重负的笑容给了他们成就感。而参与志愿项目的学生们,从此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让社会正视死亡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死亡”是个充满了禁忌的话题。如何让更多人接受安宁疗护理念,避免无效治疗浪费医疗资源、增加病患痛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计,这里的临终患者平均生存期只有18天左右,很多家属对安宁疗护服务的理解和接纳度十分有限。

  有些时候,赵文蔷还来不及和病人及家属建立信任与联系,没法了解未竟的心愿,这让她遗憾不已。

  “我们传统观念里非常重视优生,但是很少有人关注‘优逝’。”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生命末期的不同选择,正视死亡、重视生命,赵文蔷和团队开展了一项名为“圆满人生生命教育计划”的公益项目。

  对中小学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观看生命教育电影和绘本;对医学生,开展安宁疗护讲座和微课程;为老人制作人生回忆录;在社区组织生命主题的摄影展……他们用同理心和代入感普及理性的生命观。

  今年,赵文蔷当上了妈妈。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她对安宁疗护又多了一重理解。

  “如今,我更能体恤即将离开的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不舍,也更愿意去陪伴这样的家庭度过哀伤。我会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向孩子们解释死亡,怎样让他们没有恐惧地面对这一切。”赵文蔷说。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布,第二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扩大到上海全市以及北京市西城区等71个市区,将尽快把安宁疗护在全国全面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