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银白色屏蔽服,带上几十斤重的工具,坐上绝缘吊篮升至几十米高空,在距离导线50公分处时,刘洪吉迅速用手接触带有50万伏的高压输电线路导线。随着不绝于耳“噼啪”的电流声、尖锐的耳鸣声,以及根根直立的汗毛和瞬间拉出的明亮电弧,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带电作业班副班长刘洪吉的带电作业开始了。
逐梦高空不言弃
带电作业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之一,几十米甚至百余米的金属铁塔通体镂空、冰冷,作业电场高达1000千伏,而刘洪吉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高危环境中完成检修的规定动作。本是银白的线路经过长期风吹日晒雨淋变得漆黑,每当工人们接触,灰尘便会吸附在人身上,哪个工人下了塔,都会不可避免地变成灰头土脸的“花猫”。这时谁能想到刘洪吉这个风里来雨里去,攀上爬下的“泥猴子”竟曾经是个连年第一的学霸。
“我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带电作业从业者,因为我小时候经常在上下学路上看工人们作业,从那时起,我就对这份工作充满了兴趣。再加上我家里有位亲戚从事线路维护工作,每每听他讲起电的故事,我都更加向往成为一名电力人。”刘洪吉这样讲起自己的“从电故事”。
在家人的熏陶中,在梦想的驱使下,刘洪吉毅然选择进入电力大学输电专业。因为热爱这个行业,刘洪吉认真钻研每门课程,大学里的他年年都是专业第一,包揽本专业所有奖学金。“不怕您笑话,小时候,我那位亲戚曾经逗我说,想成为一名电力人必须要熟记《电力安全工作规程》。所以为了进入这行,我真的早早地就把这本规程背得滚瓜烂熟。”刘洪吉笑着向中国青年网记者讲述追梦的心路历程。
负重起航不言败
2010年,刘洪吉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开始从事输电运行。
第一次巡线,刘洪吉吃尽了苦头。为了快速到达铁塔,他没有选择走常规绕远的线路,而是选择直接穿过大片玉米地。但夏季的玉米杆一人多高,叶子上的锯齿刺着人的皮肤生疼,玉米花粉噗噗簌簌地落了刘洪吉满身满脸。没一会儿,他就出现了过敏反应,可他还是耐着痒往铁塔赶。但由于玉米杆挡着他的视线,刘洪吉也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就在他闷头循着记忆走的时候,“砰”的一声,他一头撞在了塔台上。回想起那时候,他不住感叹:“线路人是真的苦啊,又要顶着寒风,又要翻山越岭,有时徒步几个小时才能巡一个塔。”这一撞,把电力人的辛苦深深印刻在了刘洪吉的心里,“如何降低工人工作中的危险,简化工作”在他的心里悄悄扎下了根,发了芽。
2012年,刘洪吉进入带电作业班,正式开始了他的高空带电作业生活。
第一次带电操作,刘洪吉被吓懵了。尽管上塔前他已经在停电情况下做了无数次练习,但真当他穿着屏蔽服站在电场当中时,刘洪吉大脑一片空白。当凭借数次练习留下的惯性完成操作后,他颤颤巍巍地下了塔。双脚刚一沾地,刘洪吉腿一软就坐到了地上;一摘下帽子,里面的汗就滴滴答答落了下来。“我至今记得当时的感觉,虽然腿软害怕,但成就感满满,就是那种终于实现了梦想的成就感。”回忆起当时的景象,刘洪吉说。
多年梦想成真,刘洪吉仿佛在细细的高压线路上寻得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更加“奋不顾身”地“钻进”了自己热爱着的工作当中。
以爱之名勇拼搏
“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所以我更想把它研究透。”带着这样的想法,刘洪吉认真拆解每个操作,研究每个原理。大学中学到的知识为他铺就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提升自己的实操水平,刘洪吉报名参加了技能大赛,在比赛过程中向身经百战的老师傅们“偷师”。他在观看老师傅们操作过程中不断与自己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比,并结合自身习惯形成新的技术特点。
肯于钻研的同时,刘洪吉也不断地将这些新方法实践于操作当中。他说:“我多练习几次就能碰到更多别人没有遇见的问题,一旦我解决了就能积攒下处理的经验。”就这样,在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中,在百米高空、百万伏高压下,在汗水浸泡透了的屏蔽服里,刘洪吉飞速成长,并在多次竞赛中不断突破自己,获得多项荣誉。
“这行苦不苦?苦!干不干?干!能吃苦是好事,能更轻松更安全地把活干了是本事。”刘洪吉曾这样说,这句话也成为了他的真实写照。
一次检修工作中,刘洪吉和同事们遇到了需要一次性更换十几个绝缘子的情况。早已身经百战的他在平时比赛中仅需8分钟就能更换一个的绝缘子,这次却因特殊情况换了三个多小时。这次的突发情况引起了刘洪吉的注意,在分析操作原理后,他突然想到“能否配合液压装置简化工作”。经过多次尝试后,他发现结合液压装置竟能将原有的三小时操作时间缩小至45分钟!
这次成功彻底唤起了刘洪吉埋藏于心中许久的工作简化梦。
激流弄潮敢创新
2015年,国网河北检修公司成立了以“刘洪吉”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
“我们的工作室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创新实施团队,里面都是年轻人,他们能运用先进、创新手段跳出经验论,运用新方式、新方法创新。另一部分则是人员指导团队,由老师傅们和管理人员构成,他们经验丰富,技术熟练,为我们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与解决思路。”刘洪吉提起工作室,话里满是骄傲。“我们其实都是在围绕我们的日常工作进行研究,研究如何保障供电安全区运行,如何能够在工作中省人省力省时间。我们的工作也由事后抢救转向了事前预判。”他说。
“以无人机+电动升降装置为例,以前我们上塔要有一个人带十几斤的绳索爬上几十米高空,把绳子挂在铁塔上,再拉动工具和后续人员上塔,整个流程需要两三个小时。但现在我们运用无人机直接把绳子挂在铁塔上,再利用电子升降设备把人直接升到导线上,单人即可完成操作不说,时间还缩短到了半个小时。”刘洪吉这样向记者举例解释道。
为实现输电的智能化,即通过无人机等可视化手段完成线路运行,降低操作的安全隐患、提高检修工作效率,四年里,刘洪吉带领工作室研发出“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笼式钢性跳线提线装置”、“应用于高空悬垂作业的安全防坠装置”等创新成果30余项,多角度地为减轻工人作业负担不断做出努力。
2018年,刘洪吉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面对奖励,他心态依旧,当谈及此事,他腼腆地笑了笑说:“我没觉得得奖让我有什么变化,但我觉得很开心的是,我能够带动更多人投身到工作的创新创造当中,也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这个工种。”
当记者问到他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时,刘洪吉这样回答:“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带动更多人形成努力的合力。我们一起为电网安全维护保驾护航,保障社会用电的安全。”
刘洪吉和千千万万个带电作业工人一样,他们的工作很平凡,每天都在做同样的内容——行走在线路上、奋斗在电场里、用身体与高压电流做最亲密的接触。他们甚至看不到如低压线路抢修过后片片灯光亮起的景象。可人们不知道的是,他们默默守护着的超、特高压线路,它就像人体里的主动脉,输送电到大城小镇、千家万户,容不得半点闪失,一旦失误便会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影响多个区域、城市。明亮的灯光、运作着的电脑、不断输送着冷气的空调和不断闪烁着的手机……点点光亮的背后是顶着风摘掉线路上塑料袋的他们,是冒着雨更换绝缘子的他们,是头顶烈日拿掉线路上小小风筝线的他们,更是用青春与汗水保障群众用电的他们!(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