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文艺博览

今天我们怎样传承端午文化 发布时间:2019-06-08 来源:光明网

  作者:宋沅君

  端午佳节,有人匆匆归故里,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奔波忙生计,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争分夺秒,但是,我们依旧不能遗忘传统节日习俗的仪式感和意义。自法定节假日设立以来的20年里,中国人的经济生活发生的显而易见的改变,传统节日民俗的变迁也随之发生。

  今天人们过端午节,除去一些固定的仪节,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菖蒲等,就只能从故纸堆里寻找节日的面貌和内涵,比如笔者此刻在做的事。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及其主要习俗赛龙舟、吃粽子,起源于屈子投江千余年前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的龙图腾崇拜:粽子投江祭祀龙神,竞渡则用龙舟。《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反映了水乡先民与水打交道的生存智慧。端午节纪念屈原,或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秋瑾等人物,这些习俗则出于后世历史的不断建构。黄石先生在《端午礼俗史》中提出,端午节的文化源流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它逐步吸收各地民间文化元素和世俗内涵,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文化景观。不仅如此,赛龙舟的习俗,先后传入日本、越南、英国等地,粽子等端午食物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端午文化的历史建构和多重演变,体现了中华文化吸纳、包容的特性,这是文化向前、向生的力量。

  传统节日要活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节奏里,嵌入现代人的思维血液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端午,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深意、文化内涵,才是过好节日的本真。“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要让端午这个古老节日重现勃勃生机,我们就要重树这种久违的生活态度,使之成为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同时让端午习俗回归现代生活,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茶米芦包穿粽长,家家蒲酒醉端阳。时交夏至鸣金响,南北鱼舟尽转洋。”儿时端午吃食的味道,永远留存于心间,纵使天涯漂泊,亦留温暖牵念。龙舟竞渡,凝心聚力、团结向前,尽显中华儿女蓬勃志气和大无畏精神。这种浓浓的家国之情,就是端午文化的底色,是每一个中国人面对困难迎头而上,学会在艰难中求生存,用奋斗开创新时代的原动力。在商业文化高度发达、传统价值渐行渐远的今天,我们当务之急要做的,是重拾对传统的敬畏,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如果说两千多年前,屈子在汨罗江畔纵身一跃,点燃了中国人传承不息的爱国情,在浩如烟海的文人创作中,他又化作华夏篇章字里行间不灭的一缕诗魂。“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苏轼笔下,走来了一个忠直死节、不苟于世的士大夫屈原,而他自己也践行了一般无二的人生选择。“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份悲悼哀怨又深沉,似乎在提醒大家,屈原也是一位诗人,虽国亡身殒,但《离骚》永存。诗歌是文化的最好载体,端午的文化意蕴可向诗寻。洒扫庭除,焚香驱虫,诵一曲《离骚》,重拾一段不该忘却的文化记忆,我们也重新认识这位爱国斗士兼诗人屈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祭奠和感怀,中华民族塑造强化了共同的价值信念,凝聚形成了共同的民族精神。

  远离了那个群雄争霸、金戈铁马的战乱年代,今天我们凭吊屈原,究竟是在怀念什么?我们期盼的,是每一代人的美好生活愿望得到满足,心灵获得安慰,是一个政治清明、国富民安的太平社会,一个砥砺奋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屈原的精神历久弥新,爱国的基因代代传承。今天我们谈爱国,就要以复兴传统节日为契机,创造性地唤醒、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端午节三千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包容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性。传统文化要获得新的生命,必须寻求融合,而不能陷入孤立和对立。21世纪的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传统节日及传统文化也须走出去,以一种包容的姿态,来面对各种文化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以春风化雨般的力量消除彼此间的误解。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爱国精神,我们亟需一种更开放也更包容的文化心态,也需要更多的责任担当和方法创新。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端午,迈着铿锵的步伐从远古走来,穿越历史的长空,向世界讲述最好的中国故事。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深情回望一个民族的璀璨苍穹,用心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带着心底的这份质朴、坚忍和坦荡,从容走向未来。(宋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