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中华文苑

一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发布时间:2019-06-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郝振省(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去年就听说何建明正在写两部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品:一部是《浦东史诗》,另一部是《大桥》。《大桥》出版,令人兴奋。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延续了何建明作品一贯的风格:既饱含深情,又不乏理性;既气势磅礴,又内容深刻。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设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这条腾飞在伶仃洋上的钢铁巨龙,一桥连三地,让天堑变通途。《大桥》既是对港珠澳大桥惊心动魄建设过程的一次全景扫描,更是对以林鸣总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师群体精神风貌的一次深度发掘和精准记述。众所周知,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长6.7公里,在海底埋深20米,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工程伊始,中国工程师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与技术,林鸣首先求助国外一家公司,结果只沉管安装工序咨询指导费一项,对方就开出1.5亿欧元的价格,远远超出了预算。实际上,该公司为了实现对中国港珠澳大桥的沉管安装和沉管技术的垄断,早已在世界很多地方注册了相关沉管和安装沉管的专利。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林鸣和他的团队走上了一条“绝地求生,突破封杀”“气吞山河,义无反顾”的创新之路。还有作为岛隧工程的主体构成的海底沉管,被称为“海底航母”,体量巨大。要将33节长达180米的沉管在海底无缝衔接起来,难度极大,每一个环节都有意想不到的挑战,有人形容这项工程是“千人走钢丝”。正如林鸣所说,“大工程的设计与实际施工间的差异性,则有可能是颠覆性的”“面对大海,我们的未知数更大了,因为施工技术与大海环境这双重的未知,叠加的未知,会让人产生恐惧感”。林鸣和他的技术团队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精神,打赢了一次又一次战役,跨越了一次又一次“几乎过不去的坎”,不断在“走投无路”中实现伟大创造。大桥的成功落成,是中国智慧最充分的一次展现与运作,是中国道路最生动的一次诠释和解说,是中国理论最有力的一次验证与传播。林鸣和他的团队与大桥相伴成长,合奏出一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这既是一部充满激情、气势磅礴的报告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关于港珠澳大桥乃至世界最新超大桥梁工程建设的技术报告。借助文学手法展现繁杂的科技知识,是何建明报告文学写作的一次新拓展。作家在描述大桥建设的过程中,也使我们了解到一系列鲜为人知的知识:岛隧工程、沉管安装、15级台风“山竹”的超级原子弹当量等等,尤其是书中关于工程师对水基切割液的选择与高超现场把控技术的追求的描写,令人叹为观止。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数据,变成了作家刻画人物、打动读者的有效工具。

  这部作品既展现了港珠澳大桥的社会效益,又刻画出工程师团队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既会计算,又会“算计”。比如在和国外公司沉管技术咨询指导费谈判中,1.5亿欧元的报价远远高出3亿元人民币的预算,这成为谈判中断的主要原因,林鸣被迫走上一条自主设计之路。放弃盾构隧道,选择沉管隧道,就节省10亿元人民币。放弃DOKA公司沉管模板,选择PERI公司的新模板,又省出1亿元人民币。另外,对普茨迈斯特公司皮带输送质量问题的追究,至少挽回4000万元人民币的损失。这表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大浪淘沙,经过在国际市场中的风雨历练,中国工程专家变得更成熟更自信了。当然,省钱不是目的。比如东西两个人工岛上都有几层楼面建筑,需要安装玻璃门窗,原来按用国内最好的材料来预算,而林鸣要求改用世界最好的玻璃,使原本几百元一平方米的玻璃要花几千元,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后来经过两场超级大的台风侵袭,玻璃竟然一块也没有破碎,这下让大家彻底服气了。总之,这部作品写出了建桥工程师真实的风采,写出了时代的精气神,写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是一部血肉丰满、可读性强的优秀作品。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05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