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好花红山寨:布依族 |
布依族聚居区,属我国南方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一个亚热带岩溶化高原,环境独特,自然资源丰富。生于斯长于斯的布依族,不管是雄立西南,还是沉寂西南,在经历一次次劫难洗礼之后,这个勇敢的民族完成了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用歌声诉说一切。 |
布依族的蜡染
布依族历来都是男耕女织。女孩子从小就学习纺织,成年妇女几乎每人都有一架纺车。每年除两三个月的农忙月份外,平时白天耕作,晚上纺织;冬闲时,则终日纺织。她们可以做到自种、自轧、自纺、自染,自己缝制服装。居住在石头寨里的布依族妇女的上装多为大襟短衣,底色为黑色,披肩上绣着半月形桃花图案,袖子上镶嵌着织锦和蜡染布,衣边上也饰有织锦;下装一般都是穿百褶长裙,系花边围腰,裙子也都是用白底蓝花的蜡染布制作的;头上戴方形织锦花帕。
布依族人使用蜡染布已经沿袭了几百年。女孩子从10岁就开始学习制作蜡染布,她们把蜂蜡略为加热熔化成蜡汁,用铜制的蜡刀蘸蜡汁在白布上描绘图案,待蜡干了以后,把布放进蓝靛染缸之中将布染成蓝色或青色,然后再把布放进锅里煮,使蜡从布上熔脱,原先绘蜡的地方就呈现出白色,蓝白相间的图案色彩十分鲜明,最后再经过漂洗就成了蜡染布。石头寨的姑娘们都是制作蜡染布的高手,她们制作的蜡染比其它地方的要高出许多,不仅花纹精细明晰,而且染制精良,色泽经久不变。蜡染布的花纹图案十分丰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也有鸟兽鱼虫,其图案谐调,线条匀称,给人以典雅古朴的感觉。作为布依族的民间工艺品,蜡染布已经走出贵州的大山,许多到黄果树旅游的外国客人,还专程到石头寨来欣赏布依族姑娘是怎样将白布变成漂亮的蜡染布的。当然,他们也都会购买一些蜡染布,作为珍贵的工艺品带回国去送给朋友或加以收藏。
惟妙惟肖的头像
黄果树地区民间蜡染源远流长,以石头寨为例,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设有染缸。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学习蜡染技术,妇女人人能画蜡,故名“蜡染之乡”。
蜡染实际上分为蜡画和蜡染两种形式。蜡画是用铜刀(蜡画工具)醮上高温加溶的蜂蜡,在白布上信手画出,花鸟鱼虫,江河湖泊,唯妙唯哨,栩栩如生,然后绘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种颜色即成。蜡染是将画好的作品通过防染,煮沸、去蜡、漂洗、花现。加之,神秘莫测的冰纹,使蜡染更具抽象画派的韵味。蜡染在安顺苗族布依族妇女中,颇为盛行。苗族图案带有史书性质,似铠甲,象文字,或写意、或抽象,任随驰骋;布依族大多是图腾图案,有太阳纹,有云雷纹、有回纹、有铜鼓纹,连续对称,古朴典雅。蜡染布料常用作衣裙、围腰、床单、背扇、帐檐、挎包、帽子、时装。目前各种蜡染工艺品已是中外游客追求的时尚。
布依族工艺——背带布依最纯美的绣品
走进罗平的八大河乡,布依族妇女奇特的穿戴真叫你眼花缭乱,尤其是布依族姑娘的服饰,更是绚丽多姿,充分显示了布依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多采用自织的土布,这种布被称为“仲家布”。经过蜡染,以色调古朴、文静淡雅,加上图案奇特,显得格外美观大方。布依族蜡染的工艺精细,图案花纹富于变化,以叠染、折染、扎染等方法,多以线条、点状、疏密、深浅,互相映衬,染出的蝴蝶、花枝、兰草,精美淡雅,用于服饰、床单、桌布、屏风、帐沿等,既美观又实用。
布依族妇女个个都是擅长刺绣的行家里手。
刺绣是每个布依族姑娘必须学会的手艺,是布依族姑娘心灵手巧的象征,她们往往把自己认为最精美的绣品,作为自己最珍贵的礼物,表达美好祝愿,或作为定情物,表白自己的一片芳心。小伙子找对象时,常把姑娘刺绣手艺的优劣,作为选择对象的标准。
布依族妇女中有些技艺娴熟的高手,不用图样也可以随心所欲地飞针走线,绣出各种飞禽走兽,花草鱼虫,湖光山色,而且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在刺绣中的针法运用是多种多样的,有平绣、绉绣、辫绣、缠绣、挑绣等等。她们在刺绣时,往往按图案需要和自己的经验来决定针法颜色的搭配,并不断创新、变化,绣出的图案多姿多彩。
在众多的刺绣品中,布依族姑娘和年轻妇女,把背小孩的背带看得格外重要,把背带视为凝结博大的母爱,象征着幸福、吉祥和布依人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希望。对背带的选择与构思格外慎重,讲求精巧、工整、对称。绣一副这样的背带往往还要拜高师,反复实践和长时间精心制作方能满意。一些有心计的姑娘们,常常在谈恋爱的时候,就开始策划、构思、制作这种背带,她们把美好的愿望,纯真的爱情,都通过银针彩线,绣入精心挑选的图案之中。
布依族文学简介
过去布依族的民族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清代和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布依族文人用汉文写作的诗文。才开始有了布依族的文人文学。1949以后,一批布依族中青年作家及民间文学工作者,用汉文创作出各种体裁的本民族书面文学作品,并整理了不少民间口头文学,使布依族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得到了发展。在此基础上编写出版了《布依族文学史》,对布依族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开创了布依族文学的新局面。
(一)民间文学
布依族的民间文学目前已整理出来的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寓言、笑话、民间歌谣等。这些民间文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生动,经过世代相传,它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研究布依族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思想文化和语言艺术等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神话与传说
神话和传说在布依族民间文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布依族地区流传的神话故事中,有一种是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如《力戛撑天》、《射太阳》、《当万和蓉莲》、《洪水朝天》、《赛胡细妹造人烟》《岩岗和竹娥》等。对布依族先民来说,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产生和人类的起源始终是一个迷。他们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出发,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作出了天真的、富有情味的解释。
还有一类是同自然斗争的神话,如《捉旱精》、《锁孽龙》、《治风魔》等。反映了布依族先民抗旱防洪、治风等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事迹。
布依族民间传说,是布依族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自然风物和民族风俗习尚有关的故事。这些传说,如《杀虎射鹰》、《茫耶寻谷种》、《斗犀夺珠》、《岩竹夺宝》、《刺梨的来历》等,歌颂了勇于献身,为人类寻求幸福和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的业绩的;又如《黄果树瀑布的传说》、《迪万和娘花》(关于花溪的来历)、《龙宫的传说》、《犀牛洞的传说》等,描绘了布依族的自然风物和地方古迹。又再如,《三月三赶毛杉树歌仙节的来历》、《六月六赶查白歌节的来历》、《四月八牛王节的来历》、《铜鼓的来历》、《月琴的来历》、《吹木叶的来历》、《甩糖包的来历》等。传述民族风俗和民间乐器的来历。
民间故事
布依族民间故事的产生,比神话、传说较晚,是布依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这些民间故事反映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劳动生产故事,如《阿三挖井种庄稼》、《尕占龙和普米天》、《太阳瓜》和《甜桔和酸桔》等;长工斗地主的故事,这类故事多表现人民的机智,有《长工治老财》、《力猛和黄吞象》、《甲金的故事》等;惩恶扬善的故事,有《九羽衫》、《螺蛳姑娘》、《角力》《聪明的小山羊》、《田鸡和老虎》、《龙梅》、《阿昂斗鸹怪》等。总之,这些故事,不仅再现了布依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绚丽多姿的社会生活和风情习俗,而且真实地表达了布依族人民在各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和愿望。
歌谣
布依族是一个喜爱唱歌的民族。在劳动时,或在劳动之余,特别是在传统的喜庆节日中,在布依族村寨和田边地头,到处都可以听到优美、激越的歌声。布依族民间歌谣,有用布依语唱的,也有用汉语唱的。用布依语唱的,五字一句居多,也有长短句;用汉语唱的,七字一句为主。不论是五言、七言或长短句的歌谣,均求押韵。其格律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首句的最后一个字与第二句第二字同韵;第二、三句的最后一个字分别与第三、四句的第二字同韵。第二种是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都要押韵。第三种比较自由的,只是分别押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的尾韵,即逢双句必须押韵。
布依族的民间歌谣,形式活泼多样,凡一首能单独咏唱的叫“散花调”,两首合成的叫“双调”,两首以上构成的叫“长篇歌”或叫“排歌”。
歌谣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有生产歌,风俗礼仪歌,酒歌,浪哨歌,诉苦歌,反抗歌,盘花歌等。这些歌谣,不仅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而且对社交往来、传授历史和生产知识有重要作用。
叙事长诗
布依族的叙事长诗其内容有叙述布依族有关习俗来历的,如《杉郎和树妹》(三月三节)、《查郎与白妹》(六月六节日)等。有歌颂农民起义的,如《王仙姑》、《王刚》等。更多的是爱情叙事诗,如《古扎与春红》、《布卡和兰莎》、《全竹情》等。
叙事诗,在表现方式上普遍使用重迭、复沓、对仗、比兴等手法。复沓又有段式和句式两种。一般还有“序歌”、“尾声”等。此外,在布依族民间文学中,还有童话、寓言、民间说唱、谚语、迷语等种类。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二)书面文学
1949年以前,布依族除有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外,明、清以后,随着汉族文化不断深入布依族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布依族文人用汉文写作的诗文,其中有的在全国文坛上还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是布依族书面文学的先驱。这一时期较著名的作家和诗人有清道光至同治年间的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父子三人,光绪年间的黄锦辉、韦清兰、王由孝,民国年间的刘泽民等。他们的作品主要有诗词和散文,而以诗词为最。多莫氏父子三人为今贵州独山县人,父莫与俦为清代著名汉学家和教育家,善诗文,诗风淳朴,留有《贞定先生遗文》四卷。子莫友芝为清代著名学者,精研经学、汉学、声韵学、训诂学等,并擅长书法、诗词,平生著作很多,遗诗近千首,以山水诗及生活小诗最引人注目,集有《邰亭诗钞》、《邰亭遗诗》、《邰亭遗文》《影山词》及《黔诗纪略》等。莫庭芝,莫友芝弟,清著名教育家,精文字学,善诗词古文,词的艺术造就较高。文学著作有《青田山庐诗集》二卷,《青田山庐词》一卷。黄锦辉,今贵州册亨县人,清末秀才,出口成章,才气惊人,为人刚直不阿,不畏权势,曾以才华打下州官蔑视布依族人的威风,深受群众赞颂,其诗得以口耳相传,内容有关心群众疾苦、不满统治者欺压百姓的《为民诗》及歌咏山川风物、描写劳动生活等诗。韦清兰和王由孝均为今贵州望谟县人,清末诗人,未见专著,仅留下一些风物诗和生活诗。刘泽民,今贵州福泉县人,民国时期县长,为官清廉,热心地方教育和建设事业,工诗能文,并擅长书法绘画和篆刻,写有不少诗篇,集有《涵青室诗稿》、《涵青室词稿》、《剑魂诗钞》等。
1949年以后,涌现出一大批布依族中青年作家和民间文学工作者,如王廷珍、罗信和(汛河)、弋良俊、韦廉舟、罗国凡、罗吉万、罗大胜、蒙萌、黎军、王泽洲、毛鹰、王运春、王文科、卢朝阳、吴昉、江农、王芳礼、杨路塔、韦安礼、黄国瑄等。他们创作出了不少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诗歌、散文、小说、曲艺、戏剧等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还搜集、整理不少民间文学作品,为布依族书面文学开创了崭新的局面。他们的作品有的还受到了嘉奖,如王廷珍的歌词《深深的思念》、罗国凡的短篇小说《节日回到布依寨》、罗信和的短诗《百岁老人》、罗吉万的短篇小说《紫青色的铁链》、王泽州的短诗《春夜,月光依洁》、蒙萌的短篇小说《搭在马背上的擂台》、王运春的短篇小说《刺梨花开的时节》、罗大胜的长篇小说《司令员之死》、以及卢朝阳的民间故事《黄果树的故事》,杨路塔的长篇叙事歌《月亮歌》、韦安礼的布依戏《罗细杏》等,都分别获得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为布依族文学作出了贡献。
别具情趣的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生息在安龙县境内,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此,在布依族社会中,还保留着富有民族特色、积极健康的节日、风俗、曰惯。尤其是其婚姻的缔结,更是别具情趣。
“浪哨”系布依语,即恋爱之意。青年男女浪哨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建立感情,进而选择情投意合的伴侣。这样的歌就叫“浪咱歌”有些地区又叫“万由”。“万”即歌的意思,“由”是情人的意思。因此,一般把“浪哨歌”和“万由”译为“情歌”。浪哨歌有初识、试探、赞美、蜜恋、起誓、相念、送郎、苦情、逃婚等九类。
男女初次会面,就唱《初识》歌,如“初来唱歌脸皮薄,好比拉牛下陡坡,心跳就像雷打鼓,脸上犹如染红药。” 双方认识后,就互相探明对方的情况,即唱《试探》 歌:“出门就见映山红,花多叶少开得浓,心想伸手摘一朵,不知妹心同不同?”
互相摸底后,双方情投意合,就从心底发出赞美对方的《赞美》歌:“枝上的玫瑰,朵朵开得美,迎着五彩朝霞,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寨上的姑娘,赛过朵朵玫瑰,讲话像唱歌,唱起歌来惹得奇心醉。”
经过互相赞美,双方的感情又深了一层,都沉浸在甜蜜的恋爱生活中,就唱起《蜜恋》歌:“我在灯下纺棉线,棉线老是断、莫去怪线断,只怪自家心里烦、莫怪心头烦,只怪楼下月琴叮咚弹、背时月琴呀,声声把我唤。”
为巩固忠贞的爱情,双方立下了金玉誓言,就唱《起誓》歌:“生不丢来死不丢,挖舵泥巴捏小牛,小牛放在田坎上,哪年吃草哪年丢。”
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一般是在节日、赶场的日子进行,平时各自在家进行农事,若久不见面,就唱《相念》歌:“想念情妹呀,心神不定昏沉沉,走路常常踩进水出里,在家常常碰板凳,错把小鸡当鸭唤,错把石磨当饭颧;像被箭射中的山鹰,周身瘫软没精神。”
在浪哨活动中,多半是后生主动到姑娘寨上约会,分别时姑娘唱《送郎》歌:“送郎送到茅草湾,风吹茅草四匹翻,茅草翻来又翻去,犹如刀割妹心肝。”
青年男女多由父母包办婚姻,往往使有情人不能结为良缘,被迫与陌生人成亲,受尽苦处就唱《苦情》歌:“园星的青菜没有长高,就被摘去煮吃了;林中的笋子没有成竹,就被砍去作船篙……”
青年男女在达不到婚姻自由时,即双双相约外逃,就唱《逃婚》歌:“快把干粮放进褡裢里,我们一起逃到远方去……只要我俩得做夫妻,纵然一死也甘心。”
青年男女的浪哨活动,有在家中进行的,即后生和姑娘们各分为一边,围着火塘,互相对唱,一边一首,“见子打子”,即景生情,随编随唱,不能“翻豆杆”(即不准重复),往往要唱通宵。主人家不仅要供应充足的青钢柴火,还要供应夜宵,如二块粑、糯米饭等。也有在寨边或路旁进行的,那是一对对青年男女对白或对唱,声音柔和,娓娓动听。
热恋中,要互赠“信物”。后生送姑娘一条毛巾,姑娘送后生一双白毛底青布鞋,鞋底纳的是葵花路,毛底边上锁“狗牙绊”,非常精致,以显示姑娘的手艺。在蜜恋到决心争取成夫妻时,就互相“丢聘”,即互送一两件自己穿过一次的衣服作把凭,不准谁反悔,若双方父母同意,男方即可请媒到女家说亲;要是父母阻拦,就双双逃婚他乡。
在浪哨中,男女青年往往用木叶声来约会和传递情思,也有的用姊妹萧,有的用月琴。因此,木叶、姊妹萧、月琴,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乐器和媒介。在一群后生和一群姑娘初次见面时,双方各选派一个代表到一旁去“协商”,安排男方的谁与女方的谁作一对浪哨情侣的事宜。代表安排妥后,就一双双约到一旁去浪哨。情投意合的,今后长久浪哨,不再用代表安排;不合心意的,双方只摆上几句闲白,唱几首一般的歌就各自散了,今后也不再约会。
浪哨过程中,还有甩糠包的习俗,姑娘们“用衫巾编为小圆球如瓜,谓之花球,视所欢者掷之”。就是女方拿着五颜六色的糠包(有的又叫花包),站在一排,向站在对面10公尺远近的后生们甩去。哪个后生接到姑娘甩来的糠包,就和她结成一对浪哨伴侣。有些早就有心的男女,女方甩糠包时,就有意地专甩给她所喜爱的那个男子。
浪哨,既是布依族青年男女选择伴侣的一种社交形式,也是他们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它与汉族同胞的恋爱既相似又不相同。
布依族青年男女过去只有浪哨自由,却没有婚姻自由,婚姻由父母作主。所谓作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对双方男女都看中了,不管年轻人同不同意,男家就请媒到女家提亲。这是纯粹的作主。一种是青年男女双方通过浪哨互相建立感情以后,后生就要求父母请媒到女家提亲,这是半自由或半作主。男家请媒到女家提亲,必须是两个媒人,两男两女均可,这就是所谓的“双媒”。媒人第一次到女家,带3-5斤蔗糖。女家父母明知媒人来提亲,却故意说道:“今天不晓得刮的是哪样仙风哟?把你们吹到我家来了。是过路呢,还是来串寨?”媒人回答:“你家有枝桔子花(有讲桃花、李花、梨花的),经得风,熬得而。某家请我们来向你老人家讨这枝桔花去栽在他家园里,让花开得更香,结出甜果。”问答以后,女家就招待媒人酒饭。若女家父母喜欢这门亲事,在媒人临走时就说:“我家这枝桔秧还嫩,等多培植几天再说吧。”这是暗示媒人过几天再来。若女家父母讲:“等多培植几个月再说吧。”那就是暗示媒人过几个月再来。媒人带来的这几斤蔗糖,不能轻易动用,要等媒人三回五转地来求亲以后,女家才把糖分给家族中的人吃。这就叫“吃走路糖”,这门亲事算打开了大门。为什么“走路糖”要如此三回五转呢?因为往返求亲的次数越多,越显示自己的女儿金贵。
女家吃了男家第一次提亲的“走路糖”后,隔两三个月男家就托原煤带“好糖”到女家迸一步“订约”。这次带的“好糖”是3-5斤点心,1壶酒,3-5斤猪肉。同时要看女家有几家亲族,还得另带几包蔗糖(每包2斤)给所有亲族每家一包。在这以前,女家虽然吃了“走路糖”,若发现男家或男方有不合意处,可以反悔,取消这门亲事,但不需诉讼官司,只是男家媒人带“好糖”来到时说:“亲家,我们是水打烂木材,去了又转来。你家这枝桔花我们扳定啦。”之后,女方父母就说:“我家这枝嫩桔秧不能扳喽,因他家水土不合栽不成。”这样,媒人不再说什么,吃完饭,把“好糖”如数带回男家交割了事。同样,男家若发现女家或女方有什么不如意处,就托原煤到女家说:“你家桔花大金贵,他家土瘦不敢扳去栽了。”这样就算自动解除了婚约。当然,上述这种情况是极个别的。若双方都无异议,女家就收下男家媒人带来的“好糖”,并办酒席请族中人来陪媒人吃饭。席间,媒人祝福道:“喝了订亲酒,主家年年有;吃了双喜肉,主家万年福。”主家立即又斟上一碗酒,边递给媒人边说:“再敬一碗酒,这条大路你们修。”讲完,又夹起两片肉说:“再敬两片肉,这座红桥你们筑。”如是互相祝福,给酒席增添不少乐趣。媒人回程时,女方要送男方一双葵花路白毛底的青布鞋作还礼。吃了“好糖”,这门亲事就算打开了第二道门。
“吃鸡酒”吃了“好糖”以后,隔半年或一年,男家准备接媳妇过门以前,要请族中4-6个中年男子带两捆蔗糖(每捆20斤左右);1只大公鸡;1坛米酒;8-9斤猪肉;糯米粑若干包(送女家亲族一家一包,每包10个,每个有碗口大小);“礼金”若干元,作女家备办陪嫁的铺笼帐盖、衣着和家具之费;“礼猪”若干元,给女家买小猪喂,待完婚时杀猪办酒席;背带钱若干元,作为以后媳妇生孩子时,娘家缝1-2条背带(背扇)送去吃月米酒的费用;针线钱若干元,给女方做嫁妆时买钢针丝线的用费。以及香、烛、爆竹等,前往女家“吃鸡酒”(汉族叫“烧香”)。代表男方家来“吃鸡酒”的这4-6人中有1个是“带队”人。到了女家,带队人指着鸡和酒说:“我们在半路上提到一只小斑鸠,瘦得很,实在不成敬意,请亲家收下吧!我们还在山脚凉水井里背来一坛清水,拿给亲家解口渴。”女家接过礼物也说:“多谢你们带来了凤凰,大家都吉祥;多谢你们带来了仙家酒,一开坛口香满寨子头。”接着,女家就将男家带来的酒肉办席请亲族中的人吃。这天,女方的舅家一定要到场,吃饭时要坐上席,受用鸡头,以示得到尊重。带队人在敬鸡头时说道:“有勇爷家的谷子,才剥出这颗好白米(指姑娘),舅爷的功劳大,这个凤头该敬你。”
在酒席吃到一午时,带队人就将“礼金”、“礼猪”、背带钱、针线钱等项当众点交女家,并谦逊地说:“这是一点点杂草,是拿来裹鱼的(意即送的礼金少,以后女家陪嫁多),实在害羞锣。”女家也谦虚地说:“亲家家太花费了,拿这么多礼信来,可买山,可买海,只怕二天我们陪嫁不好,莫要见笑呀。”
在吃“鸡酒”的同时,男方要把择定完婚的吉日事先用红纸写好,名日“期单”,由带队人在酒席上当众交给女家(也有个别是在吃了鸡酒以后三个月或半年才送期单的),以便女家早作准备。从“吃鸡酒”到完婚的时间距离,一般在10个月以上,有的是1一2年。接了期单以后,女家要用红纸写下该女子的年庚八字,加上1包盐,l两茶叶,1升米,1碗黄豆,名曰:“盐茶米豆”,一起交给带队人带回男家。这“盐茶米豆”是取“永远相爱,朴实纯贞,荣华富贵,勤劳发家”之意。
吃完“鸡酒”,男方代表回程时,女方要把自己编织的两丈土布,和自己精心制作的1-2双葵花路白毛底青布鞋,交由代表送给男方,以作还礼。有的丈母娘还将自己的“私房”银圆1~2枚交男方代表送给女婿,以示对女婿的疼爱。
吃了“鸡酒”以后,就算打开了最后一道大门,这门亲事才算完全成功,只等把媳妇接过门了。
“迎亲”从接到期单时起,将要结婚的女子就很少参加做活,大部分时间在家纺纱织布,挑花绣朵,备办嫁妆。父母也得同时备办家具、铺笼帐盖和衣物。做家具和裁剪均要择吉日,才能动斧下剪。动斧下剪那天(不是同一天),全寨均不得推磨舂碓,以免把当事人家的福禧“推丢”、“舂跑”。
婚期到了,成亲的头一天,男家要请两个能说会道又会办事的中年男子,名日“押礼”,和两个未婚女子,名曰“莎署”(布依语,即“女接亲”),以及若干青年后生,带着米酒、猪肉、糍粑、蔗糖、点心、水果、伞、琐呐队和有关“礼信”,这些礼信是酬谢帮新娘梳头、背新娘出门或上轿和感谢厨师的红包",每包1-2元,一路浩浩荡荡到女家迎亲。
迎亲队伍到女家寨门时,琐呐队吹“进寨调”。到女家朝门时,押礼人要抛出10个粑粑,让围观的寨邻和亲友们戏抢,谁抢到谁就得到吉祥,若是后生或姑娘抢到,他(她)一定会找到好伴侣。这时,新娘的女伴们就从四面八方冷不防地向押礼大及接亲的后生们泼来清水,意思是说:“你们要来把我们的伙伴接去了,让一群鸟失了一个伴,实在寒心,现在泼你们几瓢清水,看你们会不会寒心?”实际上这是一种嬉戏,姑娘们借此机会与迎亲的后生们结交认识,以后好对歌浪哨。这时,琐呐要吹“进门调”。真是一片欢乐景象,喜满全寨。
迎亲队伍到女家后,由押礼人把酒肉果品放在女家事先准备好摆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上,燃烛烧香,敬供女家的祖宗,然后鸣放爆竹。接着,押礼人当面把梳头、背出门、谢厨等“礼信”交与女家后,再把10个糍粑、一方猪肉(3斤左右)交给新娘的女伴们,作为她们陪新娘吃最后一餐“分别饭”之用。这时,新娘的女伴们要“刁难”一下押礼人,考考他们的才华,故意不接糍粑和猪肉,说:“粑粑白生生,圆圆像银镜,我们口福浅,只怕难得吞。”押礼人就说:“我们那地方,全是山 ,糯米舂不白,难打好糍粑,你们莫嫌弃,高抬贵手快收下。”如此盘来答去,嬉闹以资助乐。
当晚,迎亲的后生们就分开,三五成群地与新娘寨里或来吃喜酒的姑娘们对歌、浪哨。正是:“一对青年男女完婚,几多青年男女订情”,别有一番情趣。
到了深夜11时左右,押礼人要用雄鸡、刀头(猪肉)、酒礼敬供女家祖宗“吃夜宵”,押礼人边烧香边说道:“有根才有树,有笋才有竹,儿女办喜事,幸福不忘祖,祖宗吃下酒,保佑儿女永幸福。”敬过祖宗,押礼人要分别登门去请第二天送新娘的“送亲客”们(三男三女)来吃夜宵,预酬明天远送新娘之劳。这天(或早一两天),新娘就由女伴门用棉线把额上的汗毛绞光(未婚女子不能绞汗毛)。
第二天清早,押礼人又用雄鸡、刀头、酒礼敬供女家祖宗,然后,女家用斗装一斗谷子放在堂屋中央,耳边放一张凳子。这时,新娘由女伴们梳妆停当,用毛巾蒙脸开始哭泣,接着由送亲女子扶到耳边凳上坐下,两脚踩在斗沿上,待鸣放爆竹后,即由新娘的一个未婚弟弟背着出门或上轿(若无亲弟,可在亲族中找一个堂弟。七八岁的弟弟亦可,不一定真背新娘,扶一下也算数)。新娘出了朝门,必须停止失声,以免把喜“哭跑”。
从新娘开始哭泣时起,琐呐就吹“离别调”:“我去锣妈,我走哆娘,我走了以后,时时想家乡。”出了朝门就吹“出门调”,出了寨子就吹一般的“过路调”。其他迎亲的后生,吃了早餐就抬着家具、嫁妆,随着新娘和送亲客一路浩浩荡荡到男家。
女家要在亲族中请一对有儿有女的夫妇(新娘的叔婶或兄嫂辈),以及未婚男女各2人,女的名曰“莎送”,一共6人(即前面说的三男三女,名曰“六送亲”,系女家在接到期单时就找好了的),随着新娘及迎亲队伍一起到男家。
新娘到了男家门口,由迎亲的两个小姑娘扶着跨过男家事先准备好烧着的一堆冬青树枝,以示驱赶一路上“跟来”的邪恶。然后再跨过一只马鞍,以示今后夫妻做活勤快,生活美好。最后才进到男家堂屋与新郎“男左女右”磕头拜堂,先向神拿拜祖宗,再向门外拜天地(夫妻不互拜),就进入洞房。拜堂时用竹席和被子垫跪,席下放有硬币数十枚,取“荣华富贵”之意。爆竹响过,拜堂完毕,唢呐吹奏“喜盈门”曲调,围观的孩子们就戏抢席下的硬币,以抢得者为吉祥。新娘入洞房后,由送亲的三个女性和男家请来的两个中年妇女以及两个迎亲的姑娘陪着共同进餐。这天,男家办酒席宴请亲友乡邻,十分热闹。晚上8点左右,陪伴新娘的妇女们要避开一两个时辰,让青年后生们来“闹新房”。
二早上,新娘带着许多新毛由,端水给男家的舅公舅爷们洗脸,每人得一张毛巾。得毛由者,要送1-3元钱给新娘作酬谢,有讲面子的,要送5-10元。另外,陪嫁的嫁妆中,有新娘做的布鞋和编织的土布,也要酬谢新娘,少的5元,多者10元以上。这天中午饭时,新娘要给所有入席者添饭,以示敬意。饭后,新娘和送亲的人们一道返回娘家,谓之“回门”。男家要拿1壶酒,1方猪肉(4斤左右),10个糍粑,给新娘带回去酬谢父母。
春节: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过大年即春节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年节期间还要举行许多娱乐活动。
到了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更是忙着杀猪、熏肉、灌香肠,妇女们烤 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给家人缝制新衣、新手帕。在外地工作的男人和已婚年轻妇女都要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麦芽糖等果品在家里“送灶神”, 请它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管人们说些好话,多多赐福与人间。送灶后,人们要准备香、烛等祭神用品,请“先生”写对子,不仅大门上贴,连侧门、窗户都要贴上“六畜兴旺”以示人们对幸福签好生活的向往和连求。此外,不少人家还要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在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喜庆的年画。三十晚上是最热闹的日子。布依族从三十到初一是不相互串门的。人们。都在家中烧起一炉熊熊炭火,全家老少围火而坐。他们先用酒肉等物祭把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大年初一也很有讲究、人们都在家里北各式彩灯,、晚八各式各样的彩灯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烘托出了一派红红火火的节日气氛。过了大年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小孩子们须每家拜到,既表承了他们对长辈的尊敬,又可以得到老人们赏给的压岁铁布依族人民是能表善舞的民族,每逢年节,青年男女三三两两相约去"赶表",以歌声来表达被炸的爱慕,或聚在一起在唢呐.现身、根荒、姐妹萧、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铜鼓刚把"等欢快的舞蹈.初九那天叫"上九";按当地风俗,到这一天才能"煮生",即先燃起香烛,将生肉供祖宗,然后将生鸡、生自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后方能享用。
布依族传说:狗姑娘与昆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孤苦伶仃的布依族后生,名叫昆仑,他种一块麦地挨着一水滩。
一天早上,他起得很早去看这块麦地,长得怎样,到了那里一看,发现有只角落被牛吃去了,他自言自语地哭着说:“是哪一家这样欺负我这无依无靠的孤儿啊,我一年到头只盼望这块麦子的收获吃饭呀!这叫我怎么办哟。”哭了一下就回家了。
第二早上,他又起早去看这块麦子,仍然又被牛吃去另一个角落,这一次他哭得好伤心呀!又忍着痛苦地回来。
第三天早上,他起得比前两天早上更早又去看这块麦子、又仍然被牛吃去另一角落,这时,他哭着、叫着,“你们不要欺我这没爹没娘的人,不要欺我没权没势的人呀……”。这时,附近的牧童们跑到他跟前对他说;“你不要哭了、是一匹白马每天中午从水滩里爬上来吃你的麦子的,你要不相信,你明天午饭前赶到这里守着。”昆仑听牧童们这样一说,就回来了。
第二天,昆仑按牧童的说法,中午前赶到这块麦地里,伏在暗处守着。到了中午,就看见从水环中露出一只白色的小马,慢慢地游到岸上,走到麦地里,这时、昆仑一跃而上,抓起白马的尾巴,由于昆仑的气力强不过白马,白马惊慌地将他拖入水里。
当昆仑进入水里,身上的衣服又不湿,只听到水声从耳边哗哗的过去。约有抽半节烟的工夫,他睁眼一看,白马已带他到一座五光十色的大门前,门前的坎子又宽又平整,地上长满各种香花。昆仑跟着小白马进了大门,此时,房内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和姊妹的箫声。他与小白马左弯右拐来到一座十分美丽,亮光闪闪的房间。这时,有一个老阿公从屋里走出来说: “你是那家的后生,怎么紧紧抓住我家的小白马尾巴?”
“阿公,我是人间来的,你家小白马吃了我的麦子,你家赔不赔。”老阿公不答话,带着昆仑进屋看各种贵物,里面有金子、银子、金马、银猫。看着,看着,阿公笑嘻嘻地说:“这些东西,你喜欢那样,就赔你那样。”可是,昆仑那样都不想要,只喜欢灶房里睡在草凳上的那个小狗。于是就说。“阿公,我不喜欢你家什么宝物只喜欢你家睡在灶房里睡在草凳上面的那只小狗。”
“既然你喜欢那只小狗,那你就拿去吧。”阿公回答。
昆仑把小狗带回家,天天爱不释手。他怕人家偷去,即使去坡上开荒,都要将小狗放在家里关好。
有一天,他从坡上开荒回来,到了家后,发现家里摆好了饭菜,觉得很奇怪。于是就跑到门外大声地喊着:“多谢上邻娘,感谢下邻母,做饭菜等我。”这样连续喊了两天。
第三天早上,昆仑上坡开荒了,邻居的一个阿妈悄悄来到昆仑的门口。从门缝里看去,睡在草凳上的小狗慢慢地脱掉衣皮,变成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熟练地在家里做饭、做菜。在门外的阿妈越看越神了。
到了中午,昆仑从坡上回来,看到家里还是有做好的饭菜等他,仍然到门外喊着那几句。这时,邻居的那个阿妈悄悄地拉着昆仑到另一边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他,昆仑高兴万分。阿妈又教给昆仑一个办法。第二天早上,昆仑按阿妈的吩咐象平日那样扛着锄头上坡去了。昆仑去后不到抽半节烟的工夫,就悄悄回来关在门外,看见小狗从草凳上脱掉皮衣,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照常做饭、菜。早已准备好的昆仑,推门进去,抓起那件皮衣,丢进火坑里,这样,姑娘就变不回原了。从此小狗就成为人间的一位姑娘,与昆仑在一起生活。昆仑觉 得姑娘美丽极了,总也看不够,他连地里也不去了,天天在家里守着她。
有一天,姑娘说:“昆仑,你可能怕我溜吧?其实是龙王让我来做你的妻子。”
昆仑说:“太好了。可你太美了,我看也看不够。从今以后,我一步也不离开你,天天守着你。”姑娘说:“既然你看我看不够,那我教你一个办法,你去找一张树叶来,我把我的像画在上面,你带到坡上边开荒边看。但不能乱吹起口哨。”
昆仑拿起姑娘画的树叶像去坡上开荒,累了就来看。挖着,挖着,习惯地吹起口哨来了。西北风刮来,卷起那张树叶像,飘去很远的地方去了。这时,昆仑追呀、跑呀。还是追不着,懊悔地回来跪在妻子面前哭泣着,把自己的过错一一说出。
这张树叶像,飘呀飘到很远的一个大寨边去了。这时,寨中的一个大财主骑着一匹马正出去游玩。到寨口,就看到这张树叶像,捡来一看,羡慕地说:“世上少有象这样漂亮的姑娘,我要想办法打听一下娶来做小老婆。”
于是财主天天骑马到处打听。有一天,他带几个人,路过昆仑正挖的那块地,财主在马背上大喊着:“挖地牧,挖地牧,一天挖几千几万锄。”喊完就走了。昆仑呆呆地,一句对不得。当天昆仑回到家里把这个情况对妻子说。妻子听后,教昆仑如何回答,还嘱咐他今后如果遇着这个财主再喊这几句,你就这样地回答。
第二天昆仑照样地上坡挖地,忽然,有一队人马从前面过来,睁眼一看,是昨天那队人马,那个财主喊着说:“挖地牧、挖地牧,一天挖得几千几万锄。”“骑马哥,骑马哥,一天爬上几千几万坡。”昆仑连忙回答。这时那个财主笑咪咪地从马上跳下来,对昆仑说:“左呢(小伙子)昨天我们路过这里,你不会答今天怎么会答呢?”
“我有一个最聪明的妻子,昨天我将你说的话向他一说,她就教我样回答你”。昆仑说。
当天,财主带来了几个大汉到昆仑家门口,见到美丽的姑娘,口水滴成串串,巴不能立刻抢到自己的手他大喊一声, “抢”,几个大汉就扑上去抢昆仑的妻子昆仑跪在地上哭着求饶,财主并不理睬。妻子临走时,扯了自己头上的几根头发给昆仑,吩咐他拿这几根头发做弓弘,将来报仇。这样,妻子就被财主抢走了。
妻子被抢走后,昆仑悔恨交加,天天哭泣。后来,昆仑想到妻子临走时的吩咐就用头发制成弓箭。从此,他背着弓箭天天在坡上奔波着,身上穿的是野兽皮和鸟毛做的衣服。不知不觉已三年了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山林。
有一天,他口渴得实在不行,就下山寻找水喝。他来到山脚下,看见一个山寨,约百十户人家,问过路人,才得知是“偏坡寨。”当他进入这寨时,寨上的男女老幼看到昆仑的装扮,吓得跑的跑,逃的逃,寨上有一户豪华富贵人家,门边站着身穿华丽的衣服的姑娘正朝他笑着,他心里有点紧张。
却说昆仑妻子被财主抢去后,天天受尽折磨时时思念着昆仑。今天站在门边的那个姑娘,正是昆仑的妻子。她看见身穿野兽皮和鸟毛衣服的一个叫花子,觉得既好笑,又可悲。这时财主出来了他对昆仑的妻子说:“你来做我的小老婆已经三年了,从不见你笑一笑,今天来了个叫花子,你居然笑个不停。”
昆仑妻子说:“如果你拿那叫化子的衣裳来穿,我也会笑个不停。”
于是财主喊昆仑到家门口与他换衣服穿,昆仑妻果然笑个不停,接着大声喊起来:“家有猪放猪,家有狗放狗,叫化子去了。”这时,寨上的猪狗都放了出来,咬死了财主。这样,昆仑和妻子又重新过上美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