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军事天地

【我和忠诚有个约定】情系南泥湾,在平凡中奉献青春 发布时间:2019-06-05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6月4日消息(记者刘梦源)初夏的南泥湾,草长莺飞,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近日,记者跟随武警部队“我和忠诚有个约定”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位于陕西省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南泥湾。

  南泥湾曾被称为“烂泥湾”,梢林满山,荆棘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3年之后,南泥湾成了歌曲中传唱的那样:“是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

  这段充满革命浪漫情怀的佳话,就发生在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时期。而如今,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依然坚守着一支英雄的部队——武警陕西省总队延安支队执勤一大队执勤一中队。翻开厚重的历史史册,可以发现,该中队70多年的奋进历程既是一部辉煌创业的光荣史,也是一部赓续红色血脉、铸牢忠诚底色的奋斗史。

  据了解,曾经的一中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宿舍是土窑洞,冬天下雪封山,老兵便带领新兵冒着风雪严寒去砍柴,回来后烧地炉、取暖做饭;南泥湾四面环山,中队的训练场地不够,战士们就上山砍木,自己搭架子盖训练棚;没有打靶场,战士们就用土推车,把中队后面两座山之间的凹陷荒沟,一点点整平,靠自己的双手挖了一座打靶场。

  在艰苦的条件下,该中队历代官兵始终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创造辉煌。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忠诚是根,根深方能叶茂;忠诚是源,源浚方能流长。延安支队的政委付成涛,26年前也是一中队的一名战士,从战士到学员再到干部,付成涛政委始终把一中队当成自己的家。采访中,付成涛政委告诉记者,每次从机关下来检查部队,南泥湾都是他的第一站:“中队一点一滴的变化我都很关注,一中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这里面形成的。”

  谈起记忆里的一中队,他感慨的说道:“苦,风沙大、气候冷,冬天的温差能够达到零下30度,晚上站哨能冻哭。”曾经住在土窑洞的一中队,如今已经搬进了干净整齐的新营房,而那些和战友们一起艰苦奋斗的日子,已成为付成涛政委心里一盏不灭的灯。

  坚守平凡也是忠诚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后,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动手,种菜纺纱。毛泽东还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垦了一块长方形的地,种上蔬菜,一有空就去浇水、拔草。

  屯田垦荒、实行战斗、生产、学习三结合,战胜重重困难,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一面光辉旗帜的南泥湾精神,深刻影响着该中队的官兵。

  走在如今的一中队,我们依然能看到一片生长茂盛的农田。

  2015年,中队农田扩大,经中队党支部研究,决定任命中队应急班班长龙宜涛为农田的种植员。

  从应急班班长到中队种植员,龙宜涛没有任何怨言,他秉承着“党叫干啥就干啥”的革命精神,从此走上了后勤岗位。

  “中队的农田不是为了经济,是让大家在劳动中感受南泥湾精神,也让战士们有个家的感觉。刚开始没人愿意去,新兵都不愿意碰锄头和铁锹,觉得累、苦,有农家肥臭,但现在一到周末,大家都主动过来帮忙。”

  采访中,龙宜涛告诉记者,他刚担任种植员没多久,中队的庄稼就生病了,他拿着泛黄的庄稼叶子,跑到附近村民家里向老乡请教。

  操课之余,龙宜涛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农田里。观察庄稼生长情况,了解农作物生长习性,成了他的日常。周末休息,他时常陪着驻地老农在田间地头一待就是一天。

  南泥湾是个偏远的地方,沟壑纵横、群山环绕。17岁入伍的龙宜涛,如今已经在南泥湾坚守了15年。据了解,该中队一名新兵王先举曾经很疑惑:一个人为什么可以15年如一日,坚守在这样落后的山沟里?

  在一次聊天中,龙宜涛回答他:“这片土地,总得有人守着吧?你不肯付出、我不肯付出,谁来付出?”

  龙宜涛在担任应急班班长期间,始终在训练中严格要求自己,带领战士苦练军事体能,多次参加比武并获得优异成绩,他所带的战士有20余人成为班长骨干,训练尖子。

  担任种植员后,他更是把小事当大事,用心钻研养殖技术,在他的负责下,中队农副业生产硕果累累,年产瓜果蔬菜20000多斤,不仅满足了中队的日常需求,还支援了友邻单位和困难群众。

  “所有小事我都想把它做到最好,坚持干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哪怕是种一颗菜。我把南泥湾精神重走一遍,走明白了,才能更好的传给新兵,一代代传下去。”

  用歌声书写梦想

  “多年以后我会想起脚下这片红土地,为梦想奋斗的自己还有一群可爱的兄弟……”走在一中队,记者被一阵歌声吸引,中队指导员李亚凯告诉记者,这是该中队上等兵杨晟的原创歌曲《情系南泥湾》。

  两年前的冬天,杨晟还是一名性格有些不羁的流浪歌手,抱着一把吉他,游走在一座又一座陌生的南方城市。“那时候是下半年了,没有厚衣服,往北方走就会很冷。一路上,我就像老鼠一样被赶来赶去,你能看到有人为我鼓掌的时候,你看不到没有人听我唱歌的样子。”向记者说起曾经的日子,杨晟的眼睛里有一些星光,嘴角却有一丝苦楚的笑。

  经历许多狼狈,路过很多风景。或许,当流浪歌手的杨晟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如今的自己会穿着帅气的军装,深情的为战友唱着歌。他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流浪歌手,而是一个手握钢枪,将青春与坚守融合在一起的武警战士。

  流浪途中的杨晟选择当兵入伍,是因为从小的梦想,也为了在军营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初来南泥湾时,中队的环境和工作让他的心寒了一半,跟自己理想中的部队不一样。

  作为执勤单位,站岗是他的首要工作,操课之余他也会去中队农田帮助工作。他习惯了军营生活,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一度让杨晟想离开部队。

  如今已经是上等兵的他,面临着去和留的选择,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他有些害羞的说:“我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部队对我的影响最大,我现在就想把哨站好,在哨位不能出事。我想在部队留个士官,也想看看天安门,想看看自己守护的祖国。”

  执勤一中队是当兵26年的延安支队政委付成涛最初的“家”;是从军15年,无怨无悔的四级警士长龙宜涛坚守的平凡;是23岁的上等兵杨晟,停留最久的归宿。

  他们的人生,原本没有交叉的可能,但执勤一中队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曾经,他们对“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没有丝毫概念;如今,坚守和奉献成了他们心里一件最平凡的小事。“一手扛枪,一手拿锄头,站岗执勤、建设中队,这就像过日子一样,是我们该做的事,一中队就像家一样。”在远离闹市的南泥湾,执勤一中队的官兵们用青春和坚守诠释着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

  采访结束后,上等兵杨晟对记者说他想再唱首歌:“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