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孩子们,给孩子和职工们带来党和政府的关怀。多年来,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用真情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为这些“折翼天使”撑起了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欢迎来我家做客!”随着孩子们的一声欢呼,五彩气球在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风雨体育场内应声飞腾。伴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多家媒体在六一儿童节媒体开放日,走进这座“温馨之家”,近距离体验“折翼天使”们在这里的幸福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进福利院正门,LED显示屏上来回滚动着的话语讲述着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努力的方向。“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该院院长武文俊说,无论儿童在院期间的个别化、标准化、专业化特殊教育,还是医疗救治、康复训练、社会安置等工作。“我们要做的就是一切为孩子着想,不断提高孩子们的情、能、智,让他们的生命活得更有质量。”
“让宝宝在这里茁壮成长”
“欢欢真棒,让妈妈抱抱,”走进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1106室的花花鹿家,“妈妈”高美丽正在陪一周大的早产儿欢欢玩耍。模拟家庭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与“爸爸”“妈妈”的合影,多彩的玩具散落在爬爬垫上,小书架上还整齐的码放着他们的“家庭时光”成长手册。
2010年,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开启“5+5”精细化养育模式的探索,经过5年的总结,形成了单元式、模拟家庭、公寓式、小家庭、医护结合五种养育模式。模拟家庭里,“妈妈”负责照看孩子白天日常起居,“爸爸”则是白天外出打工,晚上回家和孩子一起玩耍。
每隔两周,模拟家庭里的“妈妈”就会针对孩子的伤残情况、养育情况在成长手册中记录孩子的变化。“像这样的家庭一共有8家,”高美丽抱起欢欢说,每个家庭会同时养育4名孩子,并按照年龄、身体残疾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把儿童划分为1—5星。
“收养家庭一般会选择在孩子0到3岁以内对宝宝进行收养,”同屋的王国娇说,而这个年龄段正是孩子建立母婴依恋的关键期。母亲与孩子、孩子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不仅能搭建宝宝们成长交流的平台,更能培养、健全他们的心智。每天早上6:30分开始,妈妈就会精心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直到晚上11点看着孩子安然入睡才会休息。妈妈还会定期到孤残儿童培训基地学习护理技能、交流育儿经,“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宝宝能在这里茁壮成长。”
“让孩子在学习中体味知识的乐趣”
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的特教实验班内,38岁的特教老师杨巧格正忙着招呼孩子们学习《零的认知》。“注意要写得长长圆圆的、要圆滑,没有棱角,最后要封口,不能留小尾巴……”
窗明几净的特教班墙壁上挂着印有星星月亮图案的课程表,写字训练、认知活动、语言活动、个别训练、绘画与手工等课程不一而足。听着老师的讲解,再看看电子黑板上零的写法,8岁大的影影骄傲地将手中画好的作业交给老师。
“融入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的特殊教育,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每个人存在的闪光点,”今年是特教班主任老师杨巧格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工作的第十个年头。细心、耐心、陪伴是她十年光阴积淀下来的经验。
“当老师的总希望孩子能学得多一点、快一点。”回想自己刚当特教班主任的第一年,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掌握知识,她不断加快教学进度。“老师我太累了,”学生影影的呢喃让杨巧格回过神来,“特教班和普通学校教学方法不同,要用一个妈妈的角度去观察他们成长中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真正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才能让他们在社交体验中逐步掌握新知识。”
“康复治疗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走访时,记者看到宽敞明亮的OT、PT、ST训练室,矫形支具制作室、可视音乐干扰仪等教室内,孩子们在进行不同程度、类别的康复训练。“我们这个大家庭中,部分孩子表达能力、语言能力是受限的,”工作人员介绍到,康复训练主要目的是在运动行走、感受音乐疗法的感官刺激时促进功能改善。
2014年起,儿童福利院院充分发挥医疗康复中心辐射作用,实施“七彩梦”项目。面向呼和浩特市享受低保金和家庭经济困难的脑瘫儿童免费开展康复评定、康复指导、康复训练等项目。社工部张燕说,“康复训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虽然不能让所有孩子都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但我们可以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训练,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
此外,儿童福利院还通过民政部“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为院内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进行手术矫治和康复治疗,2014年至今累计有380余人次儿童受益,治疗病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肛门闭锁、唇腭裂、肿瘤等,儿童术后康复良好。
“用感恩的心为孩子播撒爱的种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回忆起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儿童福利院看望大家时的情景,武文俊至今记忆犹新。当总书记蹲下身来,疼爱地抱起一位小朋友。“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孩子们边做手势,边齐声唱起《感恩的心》。歌声悠扬,不少人的眼眶湿润了。
用真情大爱让这些孩子们健康生活、幸福成长,渐渐成为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位“爸爸”“妈妈”们的使命。儿童福利院组织编写的《家的故事》一书中,前往北京、呼伦贝尔游玩的合影记录着孩子们一张张天真、幸福的笑脸。
有一年,3岁不到的宁宁即将被国外家庭跨国领养。“看着自己养护的孩子要离开,虽然心里揪得慌,但也为他开心。”武文俊说,宁宁临行前,她准备了一套孩子的蒙古服、蒙古靴以及在儿童福利院成长的相册。“准备的礼物就是为了让他们长大后还知道大草原上曾有他们的一个家。”武文俊介绍道,从2010年至今,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已累计送养孤弃儿童300余人,其中很多孩子被加拿大、意大利、法国等多个国家的家庭跨国领养。
儿童福利院走廊里的光荣榜上,挂着很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的照片。有视力障碍的阿铁如今开了自己的按摩院,第二个孩子都快出生了;孤儿小勇被国家棒球队选中,现在已经成为职业棒球选手;诚诚通过努力学习,已经成为一家医院的中医师……广泛的就业渠道让更多孩子拥有稳定工作的同时,也组建起了自己的小家庭。
涓涓细流汇集成海,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也在源源不断输送爱心的过程中收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如今该院已成为“第一批民政范围管理标准化建设试点、全国民政标准化示范单位”“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并成立了“明天计划”脑瘫儿童术后康复训练示范基地、“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技能(初级)培训基地”等八大基地,累计获得全国民政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群众满意窗口单位”、 全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先进集体等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的近40余项荣誉。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采访结束后,一首《感恩的心》回荡在教室走廊。走廊里,爱心厨房的大厨推着餐车“挨家挨户”为孩子们送上热气腾腾地包子,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