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魅力中华

海风海浪依旧 鹭岛已换新颜——探寻厦门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19-05-28 来源:光明日报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基层蹲点调研

  光明日报记者 张碧涌 马跃华

  海还是那片海,岛还是那个岛。如今的福建省厦门市,早已不再是那个偏远荒芜的渔村,不再是那个炮声隆隆的海防前线,她已蝶变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厦门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用自己的双手,把厦门变成了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指出,“厦门的发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

  凤凰木轻舞,三角梅怒放。初夏时节,记者深入鹭岛调研采访,探寻厦门蝶变之路。

  对台先行先试

  “今年的目标,是为儿童编程小车拿下更多融资,拓展更大市场。”来自台湾的数学博士张安昇正在为梦想奔走。“头一年我们的‘沪尾一号’面包店营业收入过千万元,现在已经开了3家面包店。”老台商王江明和“台青”邓宇钧的“甜蜜事业”蒸蒸日上……

  2018年4月,在国台办“31条措施”推出后,厦门率先推出惠及台胞的60条措施,涵盖了厦台经济交流合作、社会文化交流合作以及台湾同胞在厦门学习实习、就业创业、居住生活等5个方面。

  说起在厦门创业的过程,来自高雄的林忠谕用“顺风顺水”形容。他说:“大陆的好政策,为台湾人才西进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在台湾的同行纷纷打来电话咨询,表达到厦门创业或者工作的意愿。”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与金门更是一衣带水、鸡犬相闻。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因“台”而特,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许多探路性、试验性、开拓性的对台工作。从1984年第一家台资企业“三德兴公司”在厦门登记注册,到1997年创办首届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到1999年开办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再到2006年正式挂牌成立国台办命名的“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化,台湾已成为厦门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六大出口市场。目前,有12万台胞常住厦门。

  2015年4月,厦门市政府与两岸清华大学共同成立了清华海峡研究院。这是一个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新型产学研综合平台,注册于厦门,面向福建和台湾,辐射全球。旨在依托两岸清华和厦门三方的人才、技术优势,连接和整合海峡两岸产业、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在厦门打造人才高地、科技高地、创新经济示范高地。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顺应厦门发展实体产业的趋势,清华海峡研究院今年1月成立了先进制造产业赋能中心。该中心主任吴新谦告诉记者:“我们整合两岸技术团队,专门找对社会资本而言还‘不成熟’的新兴产业项目,主要是做中试孵化,实现‘从1到N’的量产,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中心已设立了iFace、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永磁电机、增材制造4个实验室,现在培育的新兴产业项目未来有望为厦门带动百亿元产值。”

  扩大开放格局

  2015年4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挂牌。作为一项配套改革措施,厦门自贸试验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随即启动建设,同年即被商务部评为全国自贸试验区8个最佳实践案例之一。2016年,海关总署在厦门口岸启动全国首个“互联网+自主报关”改革试点。2017年,厦门成为继上海后全国第二个加入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的成员口岸。2018年,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厦门荣获第二名。

  “过去企业搞进出口,要带一大叠纸质材料,跑多个审批窗口,多次往返各个联检单位,信息也要重复录入。现在有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上网注册之后,只需输入业务申报数据,联检单位据此进行审批,一有结果企业就可以随时查询,通关效率大幅提高。”厦门自贸试验区电子口岸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少华告诉记者,“单一窗口”从最初的“线下到线上”,现在已进入3.0版阶段,真正实现了“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

  2018年,厦门口岸进口通关时间较上年压缩37.54%,出口通关时间较上年压缩51.59%,让众多外贸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刘少华介绍:“以前海关不接受个人报关,现在‘单一窗口’已经注册了4.99万个人用户,而且可以通过网页和客户端双模式报关。”为了助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单一窗口”还整合了跨境电商、快件、邮政小包服务,对合格商品即查即放。

  为了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厦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进来”“走出去”注入新的活力。厦门自贸试验区挂牌至今,累计推出380项创新举措,全国首创69项,有273项在全市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厦门市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厦门是投资兴业的热土,是企业发展的福地。”4月29日,在厦门市举行的招商大会上,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向800多名海内外客商推介厦门优越的营商环境。如今,已有11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厦投资322个项目,有219家企业总部落户厦门,3家本土企业跻身世界500强。胡昌升表示,对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厦门将提供120万至100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提供100至200平方米的保障性商品房。

  作为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境外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和对外交流对内辐射的重要窗口。数据显示,外资(含港澳台)企业为厦门贡献约70%的工业产值、60%的经济增长、40%的进出口、40%的就业和30%的税收收入。

  建设生态之城

  昔日的夜晚,渔舟停泊在码头,灯火星星点点,仿佛无数繁星,厦门八大景之“筼筜渔火”因此而得名。然而,筼筜湖这个承载着无数厦门人美好回忆的地方,也曾给厦门人留下过无法忘却的痛楚。

  “我们那时候看电视,要‘垂帘听戏’。”在筼筜湖边,记者遇到了正在环湖步道散步的陈磐老人。他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筼筜湖区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湖水黑臭、鱼虾绝迹,人过掩鼻、车过关窗。由于蚊蝇滋生,沿湖老百姓白天在家都要放下蚊帐。“现在可是大变样了!”陈磐说,“我每天都喜欢到筼筜湖边散步。看着绿意盎然、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的美景,就很惬意。”

  筼筜湖是20世纪70年代厦门围海造堤而成的城市内湖。由于水的动力条件差,加之周边大量污水、垃圾直排湖区,筼筜湖水质不断恶化,逐渐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30多年来,先后进行了4期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厦门市筼筜湖管理中心主任魏道军向记者回顾了治湖过程。他说,1988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牵头,打响厦门治污的第一号硬仗——筼筜湖综合治理,明确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此后,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不放松,终于换来了今天的一湖碧水。而湖心的白鹭岛,就是由历年清出的淤泥堆积而成。

  站在筼筜湖边,不时有飞鸟从记者头顶掠过。筼筜湖管理中心副主任林雪苹说,现在在这里安家的鸟类已经达到70多种,在湖里的游泳生物有50多种,中华鲎等珍稀物种也陆续出现,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她说:“市里专门成立了执法中队,按照湖区管理办法严格执法,确保晴天污水不入湖。”湖水质量定期监测,大多数指标基本优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指标优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厦门的亮丽品牌和宝贵财富,也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今年年初,好消息不断传出:2018年,厦门市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率高达91.2%,连续三年位列全省九市一区第一名;厦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考核,连续三季度排名全国分区第一。

  红树林苍翠,白鹭鸟翱翔。鼓浪屿上,海内外游人在郑成功雕像边流连瞻仰;厦门大学校园里,青年学子在陈嘉庚雕像前沉思伫望。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侨乡厦门正以开放包容的性格、海纳百川的气度、敢拼会赢的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进取、再创辉煌!

  《光明日报》(2019年05月2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