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芭蕾舞团根据黄庆云长篇传记小说《刑场上的婚礼》改编而成的大型芭蕾舞剧《浩然铁军》,将于下月13日登陆广州大剧院公演。该剧编导汪洌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详述了用芭蕾语汇讲述红色题材的心得,他表示:“创造自己的语汇和舞蹈,我们要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
“创作从来不是编一个舞让演员去跳”
汪洌曾主演同样根据《刑场上的婚礼》改编的大型舞剧《风雨红棉》,2004年摘取了文华大奖。这样的经历,让汪洌对《浩然铁军》的人物理解相当准确,“这次广芭创作的芭蕾舞剧不是讲刑场上的婚礼,侧重点是陈铁军,从铁军这一条线去切入,展现了一位富家闺秀成为革命战士的历程。”
《浩然铁军》的主演都是90后。汪洌认为,“演员和周文雍、陈铁军牺牲时候的年龄差不多。两位烈士有奔放的青春、革命的理想,最初就是青涩的年轻人,并不是有很多战斗经验的英雄。我们的演员有这些心理状态,只是需要让他们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更多的认知。”据悉,《浩然铁军》创作前期,主创主演团队曾去周文雍、陈铁军的故乡采风。
“演员融入角色,是因为设计的动作、给予的情感,这些,让他们和角色相互渗透。”在汪洌看来,“创作这件事,不是编一个舞让演员去跳,而是结合演员的身体条件和表现力,为演员创作一个作品。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表达。”
剧中的“长堤保卫战”一场戏,汪洌想为饰演周文雍的青年演员黄百茂找到一个符合革命者气质的主题动作,“想了很多,最后设计了一个握拳回身的动作,突然就让演员找到了人物的内心状态,在这个状态下的舞蹈让他很快进入了角色。”至于陈铁军,大幕拉开,就是从饰演者方阿芳的一个背影开始,她回眸时坚定的眼神,可以迅速把观众拉进剧中情境。
“红色题材和90后并没有距离”
《浩然铁军》在开票一周后,票房就卖了一半,购票观众中不乏90后。汪洌认为,“红色题材和90后并没有距离,主要是舞台呈现或艺术手段的问题,不能沿用过往的语汇和表现形式,否则观众会觉得没有新鲜感”。
汪洌坦言,用芭蕾表现革命现实题材有一定难度,“因为受到语汇的制约。古典芭蕾5个脚位、7个手位,它很科学,但这种程式化的形象很容易让人和王子、公主联系起来。”不过,汪洌表示,“恰恰在语汇制约下又能激发编导去思考,如何跳出古典芭蕾的程式化,又具有现代芭蕾的气质,同时又被现代审美接受,而且不打破芭蕾脚下风格化的特写。这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
这其中,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汪洌表示:“这种平衡体现在人物形象和人物主题动作方面。如果完全遵循古典芭蕾,可能找不到革命烈士的英雄形象,于是我们打破一些芭蕾程式化的手位,在上身肢体动作上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腿部动作仍然保持了芭蕾的独特性。这样一来,这部作品大的方面还是芭蕾的气质,但在具体人物上,芭蕾传统造型就出现得少了。”
“这次排练对演员的改变已经很大了,在排练过程中他们能很快融入。”汪洌说,“男、女主角在跳双人舞时,体态、表演、情感上都已经跳出了固有的体态,演员进入状态后,怎么也不会有王子、公主的感觉了”。
“彰显国内芭蕾舞编导的创造力”
在汪洌看来,用芭蕾语汇做红色题材,是勇敢的尝试,是好的趋势。“这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用芭蕾语汇创排我们的故事,让世界看到,也彰显国内芭蕾舞编导的创造力。”
《浩然铁军》中,在一些情感舞段里,充分发挥了芭蕾的长处,非常唯美。两场战斗场面又很有时代感,比如游行那场戏,区别于通常大歌舞排队往前走的表现手段,汪洌采取斜排方块,用了芭蕾舞小跳的步伐,“非常规,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而长堤保卫战周文雍被捕那一场,一个军警的挤压造型,就让观众感受到当时发生了什么。“舞蹈是抽象的,给一个线索能让观众想更多。”汪洌说。
这部剧中还融入了广府文化,第一幕后半段,陈铁军包办婚姻的仪式上采取了很多岭南元素的舞蹈,增加了舞剧色彩和可看性。
至于该剧的结尾,汪洌没有直接做生死的处理,“每一个好的作品的结尾都是走心的,是一种隐喻——我们想宣传什么,体现什么样的情怀,表达什么样的哲理——这是最重要的。”(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