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历史传承

电影修复,让经典不褪色 发布时间:2019-05-24 来源:光明网 人民日报

  作者:李冉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电影频道近期推出红色经典电影展播活动,先后播出了《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四渡赤水》《八女投江》等一系列红色题材电影,让观众有更多机会走近经典。

  老电影胶片由于保存时间过长、存档环境欠佳或使用不当等因素,会导致胶片受损。胶片上的尘埃、划痕、胶印、霉斑、油渍等多种痕迹,经过胶转磁(将胶片电影录制到磁带上)处理后,一并遗留在画面上,成为影像的一部分。有画质问题的老电影在高清播出以后,随着分辨率的提高,画面问题也更加突出,所以必须借助专业的修复设备,对画面进行数字修复。

  数字修复通常要经过粗修、精修和调色三个工序。在粗修环节使用实时修复设备,利用计算机的自动识别技术预处理修复一部分问题,使修复效率提升30%以上;精修是依赖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人工并辅以计算机计算逐帧修复视频图像;如果影片存在颜色方面的问题,还需进一步优化图像质量。比如,电影《地道战》由于年代久远,全片的画面始终有满屏细小碎道,还有胶片因各种划伤遗留的痕迹、换本记号等。电影经过精心修复,清除了各种画面问题,影片质量明显提升。

  电影修复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一部90分钟左右的影片,约有12万—14万帧画面,需要每帧画面逐一修复。通常情况下,每人每天能够修复6000—8000帧,片长大约4—5分钟;遇到修复难度大的片子,每人每天只能修复几百帧,片长大约20—30秒。修复人员常说,修复如同“修心”,一天时间过去了,经常只是度过了电影中的几分钟甚至只有几十秒钟。

  修复电影需要秉以工匠之心。电影修复是一项几乎每天都在不断重复的工作,要求始终保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电影修复工作者更深怀敬畏之心,一笔笔、一帧帧慢慢复原影像,每个操作都秉持着对老电影负责的态度,不能因为修复引起画面失真变形,也不能引入新问题遗留在画面上。每逢修复成片的时刻,就像在欣赏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有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成就感。

  修复电影需要将技术和艺术巧妙结合。老电影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比如胶片画面的颗粒度、具有年代感的影片色调等。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影片的历史艺术性,不能一味追求修复效果,把影片修复得太新。对影片做降噪处理时,并不是把噪点降到最低就是好的修复效果,而是需要把握好降噪的程度,抑制住令观众感到不适的噪点,保留下影片画面原有的颗粒质感。对影片做调色处理时,也要充分尊重老旧影片的色彩特点,通过调色改善画面层次、偏色、变色和褪色等问题,不能对影片在色调上做二次创作,改变老影片的原有风格,需要真实还原老电影的“旧颜”。

  经过12年积累,电影频道已经修复千余部电影作品,包括《地道战》《闪闪的红星》《南海长城》《平原枪声》《大决战》《四渡赤水》《横空出世》《焦裕禄》等一大批经典电影。修复团队的主力军是85后、90后年轻人,他们在一帧帧修复画面的过程中,与经典老片有了近距离接触,也慢慢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老电影记录着老一辈电影人的芳华,记录着社会发展的烙印,更记录着时代变迁的足迹,记录着新中国70年走过的伟大历程。电影修复让更多经典的影片不再褪色,让更多年轻观众欣赏到经典的“真容”,也让老电影中从未褪色的精神与理想延续传承下去,铭刻在一代代中国观众心中。(李冉)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电影频道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