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囊谦——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编者按
在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贫困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对象。
近日,光明日报派出记者奔赴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蹲点调研当地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城镇建设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并发回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卓根玛”舞蹈跳起来,动听的牛角胡奏起来,嘹亮的歌声唱起来,生产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讲起来……5月18日,在囊谦县虫草主产区着晓乡优永村,老年文艺宣讲队的表演赢得了农牧民的阵阵掌声。
当天是藏历的十五。根据传统,这一天,所有上山采挖虫草的农牧民都会休息一天。老年文艺宣讲队抓住这一机会,联合县里的土风歌舞团,精心准备了一场宣讲活动。
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经过3个多小时的奔波,宣讲队成员集体乘坐的流动演出车终于赶到演出地点。这里草山连绵,河水环流,40多顶帐篷里,聚集了200多名采挖虫草的农牧民,是个演出的好地方。
4个小伙和3名少女身着藏族服装、佩戴藏族饰物,挥舞长袖,跳起了“卓根玛”。这是囊谦所独有的少数民族舞蹈,演出时还附以“颂山”“颂水”“颂家乡”的“颂歌”,目前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老年文艺宣讲队成立后,着力挖掘、恢复的地方文艺。
一段演出结束后,68岁的宣讲队成员阿保接过话筒,开始讲解挖虫草的注意事项。骑摩托车、开轿车上山都得注意安全,打雷、下雨时不要往山顶走,遇到野熊要注意躲避,挖完虫草要把生活垃圾带走……这个曾长期在乡镇工作的退休干部,用诙谐语言在现场不断引发笑声。
紧接着,65岁的阿旺然忠奏响了手中的牛角胡。这把牛角胡,是用野牦牛角和马尾制成的,他已经用了40年,几乎是手不离胡。老人拉动弦子,动听的弦声里别有一番韵味。
演奏刚结束,老年宣讲队的队长索才就讲起了“扫黑除恶”。身边哪些属于黑恶势力,如何与他们进行斗争,到哪里举报,县里如何打击?用的同样是生动语言,席地而坐的听众听得也是津津有味。
就这样,唱一首歌、跳一段舞,讲一段理论政策,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席地而坐的农牧民们听得入迷。年轻的观众,拿出手机,全程录音、录像。宣讲团成员还送上了理论宣讲小册子,进一步巩固宣讲的成果。
“这支老年文艺宣讲队,最初是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囊谦县文联主席江才桑宝说,几名老年文艺工作者为了挖掘传承“卓根玛”、牛角胡等地方传统文化发起成立了文艺宣讲队。从2012年起,囊谦县委宣传部在群众组织的基础上,经过走访选聘,挑选出了20名民间文化爱好者组成了文艺宣讲队。
虽然这支队伍“无编无薪”,但每一名队员都怀着热忱的心,风里来雨里去地奔波在宣讲一线。最初是到乡上,后来是到村里;最初是现成的歌舞,后来是改编的歌舞。他们采用“文艺+宣传”的方式,通过歌舞来吸引群众注意,用通俗易懂的宣讲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受到广泛欢迎。
2015年,这支老年文艺宣讲队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理论宣传先进集体”,成为青海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理论宣讲集体。2017年,囊谦县按照临聘人员的待遇,每人每月给予1300元的补助。
如今,在这支老年文艺宣讲队里,年龄最大的已有70岁,最小的也有45岁,但他们依然干劲十足,不断琢磨提高宣讲实效,先后参加各类宣讲活动200场次,并代表囊谦县多次参加各类文化会演,成为活跃在高原上的一支“文艺轻骑兵”。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