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艺术家风采

书画名家、鉴赏专家----周维新 发布时间:2017-06-15 来源:中华风采

本网沈阳消息(刘  刚)


1640_副本.jpg


人物简介:

    周维新,河北省冀县人。字夏衎,号萱瑞堂、两听室。文博研究馆员、沈阳文史研究馆馆员。原沈阳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院务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钱币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清宫史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雍和嘉诚拍卖公司顾问、辽宁文化收藏协会顾问、华艺拍卖公司顾问、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学会会员、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辽海讲坛”特聘教授,辽宁电视台《我要拍宝》栏目专家组成员、辽宁省善本委员会保护委员会委员、辽宁文化收藏学会顾问、沈阳对处友好协会理事、沈阳印社理事。

    著有《周铁衡作品选集》、《半聋楼画集》、《禅学与意境》、《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精萃.书法卷(上下)》、《沈阳故宫博物院书画源流》。撰写论文60余篇。绘画、书法、篆刻曾多次参展,中央档案馆及诸多博物馆对其书画均有收藏。

   周维新之名是父亲周铁衡所起,语出《诗经 • 大雅 • 文王》:“文王在上,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希望他能继承家学,得出其右。由此可见,周维新从出生便承载了父亲的期望。

        周维新说,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父亲的教导和影响。周维新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刚上小学不久,父亲让他临摹著名画家晏少祥、王叔晖等人的书画作品。“那个时候,我父亲就告诉我,走进艺术的第一步就是临摹,从基础开始,临摹线条、造型。”年幼的周维新起初对书画、篆刻的感觉很朦胧,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父亲言传身教的引导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小时候,周维新白天上学,晚上一有时间就临摹画作,向父亲学习篆刻。

 

2640_副本.jpg

完美主义 精益求精

        毫不夸张地说,周维新是个“工作狂”。与他相熟的朋友说,周维新几乎从来没有节假日,每日闻鸡起舞,极少主动参与娱乐活动和应酬,饮食穿着也是随意即可,只是偶尔与范围极小的几位“死党”小酌几杯,胡侃一番。看上去他每日忙忙碌碌的,按理他的绘画作品应当狂放随性,一蹴而就。其实不然,恰恰相反,他的画风多变,张张新意迭出、技法纯熟而内敛,从不刻意炫耀。

         他的工作室在他家的阁楼之上,是一间不大的屋子,工作台也就是一张普通大小的桌案,上面干干净净,整齐地摆放着图片资料,画纸以及篆刻的刻刀及戳料。一旦开始工作,他便进入一种平静、专注、近乎于入定修行的状态。他曾说,他在绘画时从不追求速度,而且中途不能停顿,一旦停顿,线条的气息也就断掉了,韵律再接续起来是很费力的。


3640_副本.jpg

        朋友们曾在一起探讨他的画风,大家建议他照他父亲的绘画风格走下去,画得纯文人画一路,这样可以走得一条捷径。他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对他而言,他要做的就是国画里的“这一个”,而不是周铁衡第二,由此大家由衷地敬佩他的胆量和创新精神,更敬重他为艺术而艺术的真诚。

        就个性而言,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经常与朋友在黎明或深夜的QQ里交流。有时他也会把即将完成的作品发给朋友,让朋友“给挑挑毛病”,每次他都认真对待,他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不少人甚为感动。

半世纪苦寻父亲佳作

        “寰宇之间如有冥世,即便不可逆转,我当义无返顾,去冥府与父亲伴依、服侍、承欢于父亲膝下,我虽愚钝但可竭力。”这是周维新先生在为其父出版的《半聋楼画集后记》中深情写下的父子情。

        对于大多数老艺术家而言,是先知道周铁衡才知道周维新的。在沈阳的艺术圈里没有人不知道周铁衡这三个字,当年他曾是齐白石先生最得意的弟子,是著名画家、篆刻家、诗人、古琴家、中医家、收藏家,其画风与印风均得其真传,艺术价值颇高。与郭沫若先生既是同学又是挚友,郭老与夫人于立群先生用印多出周铁衡先生之手。

        可是这样的一个奇才在文革期间却遭遇不幸,被批斗、游街、抄家。1968年,周铁衡先生意外离世,他一生中的大批作品流失在外。为表达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周维新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找回周铁衡遗失在外的诗、书、画、印共283件作品,最后出版了《半聋楼画集》这一画集。然而在这背后,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艰难。周维新坦言他在寻购的过程中,被骗过被打过甚至还被告过。


4640.webp_副本.jpg

周铁衡先生作品

        1979年,周维新调到沈阳故宫任编目征集工作。一天,经同事介绍,与黑龙江来沈的一老者相识。老者准备出版一本书,请求周维新帮忙,而当时老者的书属于禁书无法出版。周维新意外地在老先生的书包里看到三幅画作,分别是鸟、青蛙、荷花,而这些都是周铁衡生前的作品。

        周维新喜出忘外,直言是父亲的作品要买回,看到周维新急于买画,老者屡屡增价。当见到周维新军挎包里有一枚金质指环时便非此不换。这枚金质指环是周维新母亲留下的遗物,周维新左右为难,最后与老者商量,同意交换,但是日后有资金的时候,想再把这枚金质指环赎回来,老者同意。

        可是,几月后,周维新突然接到法院的通知,说黑龙江这名老者起诉周维新不守诚信,说周维新还答应给他一副名人的对联。无奈,通过法院内部调解,周维新将这副名人的对联给了老者。


5640.webp_副本.jpg

周铁衡先生作品

         “如今父亲的画集能编辑完成已经几乎花掉了我所有的积蓄,但是这样的付出,我觉得欣慰、幸福。”回顾收集父亲作品的那些年,周维新坦言,由于工资微薄,度日艰难。“父亲去世时,我才16岁,没有在父亲膝前尽孝是我这么多年来心里的痛。对父亲最好的怀念方式就是传承他的艺术。”传承,对周维新而言,不仅仅是收集出版父亲生前的作品,更体现在周维新继承家学,将父亲的艺术精神传承下去。

质有而趣灵

        中国传统文人的绘画之所以成为世人推崇的文化形式,就是在于哲思性。即在于它绘画语言的写意性,而这种写意性又源自中国传统之文化观念,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衍化发展的产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执着,老子“善行无迹”的自然,庄子“解衣般礴”的气势,以及佛家“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超脱,都给予中国艺术以深厚的意蕴。其思想内涵与审美取向构成了传统文人绘画的基础。所以,中国文人绘画的写意性是体现文人认识世界的审美取向。

        周维新先生基于客观世界的道、理、法,建树了审视事物的审美取向。他所说的道是指宇宙发生发展的规律,理是构建规律的不同的分枝,法是指适应理的束缚,通过具体措施而使道得以发展。因此他对艺术的规律理解,用孔夫子名言“吾道一以貫之”概括。这一便是事物之美,是艺术家在邂逅、理解、掌握传统之后,再参酌时代意识的演化成为较传统之美升华之美。


6640.webp_副本.jpg

周维新作品

        他的绘画、法书与篆刻的创作,有着存在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作风,都强调写意精神。既尊重造物主所创造的具象本身,又强调内心世界的感受。他既赞同张彦远“书画同源”的题解,又首肯董其昌之对“笔墨”的推崇。他认为“笔墨(包括色彩)”便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绘画语言,笔墨的语汇及精神特质和形式感给予他的画以独特的表现空间和审美取向。现代欺世一派的画家,有对传统“笔墨”认识的偏离与模糊之嫌,使“笔墨”的审美价值被掩盖。因而被否定,也就无形之中否定了中国画的写意性,也可以说国画的精神无形中便被否认。明清以降“笔墨”是中国画争论的焦点,后来由于当今中国绘画渐浙失去了书法的有力支撑。而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使绘画在写意与构成二者之间徘徊,笔墨写意精神的日趋于衰落,而振兴国画写意性的出路也就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周维新的画在今天,欲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当代的绘画现状,希望能够使自已的绘画找回失去的一定传统,删除一定的从众意识,绘画从盲从与荒芜之中得以解脱。


7640.webp_副本.jpg

周维新作品

        他的画想要作到要建立在对民族文化、自然物象深刻体察之上的一种高度凝练的情感表达。它的写意性使人、社会、自然三者在绘画中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就审美本体而论,这种物我兼容、主客体统一的创作方式,则直接来源于写意性得以生发的主要思维方法—“意象思维”。

        庄老哲学对他的影响之深。庄子认为:“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如何能解决表现的这种矛盾而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则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庄子在《庄子。外物篇》中进一步阐释“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易传》也有“立象尽意”之说,虽然这里的“象”主要是“卦象”,这些哲学思想都是指导周维新艺术创作的审美的准则。

        他在艺术创作中以达到“意”与“象”的统一,是为追求的。“意”为表达的目的,象是表达的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此段论术不仅为文之法,也与艺术绘画相通。


7640.webp (1)_副本.jpg

周维新作品

        因此他的绘画作品在意向的指导下,追求色彩,强调用笔,用主观的所能驾驭所有方法去体现自然与内心感悟的结合体。所以,在读周维新的绘画时,可以感受到画家内心的那种清寂与疏朗。无论是在透明的色彩笼罩下月色中的鹭鸶,或是苍莽的群峰中悠远的梵刹,还是绚烂艳冶的鲜花,都能让观者感悟到画家对造物者的洞明烛照顿悟。

        读周维新的作品让我们感到画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不是照搬客观物象,而有所概括、取舍、调节,以求收到经过取舍后素材的升华。明代沈颢《画麈》:“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代石涛题诗亦有:“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这些巨匠的语录是周维新艺术最终的追求。


8640_副本.jpg

周维新作品


不忘初心

        快步入古稀之年的周维新说,退休后才是他人生真正的开始,他可以按着心性做他喜欢的事儿,画他喜欢的画。身边不少亲近的朋友都看到周维新退休后更忙了,忙得“一蹋糊涂”。究其原因,主要由他的跨界身份所至。长期以来,做为文博研究专家、沈阳文史研究馆的研究员,同时作为在沈阳故宫博物院供职三十余年的故宫人,这几年他被聘为辽宁省善本委员会保护委员会委员、辽宁文化收藏学会顾问以及担任多家拍卖公司顾问等等社会职务。他致力于传统哲学,中国古 代艺术史、绘画史、书法史、美学,清宫史学,工艺史学,古建筑学的研究。编著有《周铁衡作品选集》、《半聋楼画集》、《禅学与意境》、《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文物精萃.书法卷(上下)》、《沈阳故宫博物院书画源流》。编辑了数十种书籍,撰写论文60余篇。绘画、书法、篆刻曾多次参展,中央档案馆及诸多博物馆对其书画均有收藏。

         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钱币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清宫史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等等如此之多的身份,让他没有理由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