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中华风采

从货通全球到服务全球——中国谱写全球港口合作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9-05-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特稿:从货通全球到服务全球——中国谱写全球港口合作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

  荷兰鹿特丹港和中国广州港7日缔结为友好港口。这两个同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世界级航运枢纽港将在绿色港口、智慧港口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在8日至9日广州举行的2019年世界港口大会上,“开放合作、共享未来”的主题词得到与会人士的广泛响应。出席大会的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副总裁吕克·阿尔努说,港口更懂得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珍贵所在,“正如比利时谚语所说,如果你把手放到一条河中,你就连接了全世界”。

  大会火热的背后,是全球港口的建设者和运营者对“中国方案”“中国要素”“中国智慧”寄予更多期望的火热现实。

  “生意兴隆”的“GAPEC”

  龙门架高高耸立、业务繁忙的安特卫普港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这座港口不仅是欧洲第二大港,也是全球最负盛名的港口业务培训机构所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安特卫普港务局下辖的安特卫普/法兰德斯港口培训中心,为中国港口培训过一批高级专业人才。

  也正是这一点,让广州市港务局副局长袁越在2015年6月的一次拜访中,萌生了一个念头:可不可以与安特卫普合作,在中国合作开设一个同类培训中心。

  “当时我们就想,这所‘分校’将是中国港口和中国航运产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交流合作的最佳平台。”袁越说。

  双方一拍即合——短短6个月后,这所“分校”就在广州正式注册成立了。由于安特卫普/法兰德斯港口培训中心的英文缩写是“APEC”, 双方合作成立的广州安特卫普港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得名“GAPEC”。

  事实表明,培训需求的走红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印度尼西亚丹戎不碌港、俄罗斯圣彼得堡港、所罗门群岛港务局……越来越多的港口从业人员来到广州参训。

  广州安特卫普港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健说,在两年多时间里,GAPEC已经为1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学员提供了各种培训。

  “很多学员对中国港口的现场业务管理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表现出浓厚兴趣。我们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注重实操,把课堂搬到了港口现场。”黄健说。

  开放合作助力中国港口跨越式发展

  从昔日的“学生”,变成今天的合作伙伴——在出席世界港口大会的全球港口业界人士看来,GAPEC“火爆”的背后是中国港口通过开放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所释放的吸引力。

  “近些年中国港口发展非常迅速。对阿苏港这样的年轻港口而言,需要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技术以及港口管理经验等方面向中国学习。”巴西阿苏港副总裁特莎·梅杰说。广州港与阿苏港8日同样缔结了友好港关系。

  吸引力首先来自量的增长。过去40多年里,中国港口实现了“货通全球”。据中国港口协会的数据,1978年,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仅2.8亿吨,集装箱运输刚刚起步;2018年,中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超过143亿吨,有7座港口跻身全球前10大货物吞吐量港口之列。

  吸引力更来自质的变化。出席世界港口大会的中国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李天碧说,如今,中国港口规模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临港深水、港口机械、装卸制造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引领行业发展”。

  国际港口协会主席圣地亚哥·加西亚·米拉说,中国新一轮开放还将不断为全球港口发展赋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的海上贸易进一步往前推进,还会在全球催生更多的港口枢纽城市。”他说。

  互通共享带给全球港口建设新机遇

  截至2018年底,中国参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34个国家42个港口的建设经营,海运服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和地区。

  在本届世界港口大会的主题讨论中,“数字化”和“绿色发展”被视为未来全球港口发展的关键词。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面对复杂的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态势,需要引入更多的创新要素,实现更高层次的互通、共享,而这些“创新要素”与“中国要素”高度重合。

  “中国港口不断以科技创新促进行业发展,加快建设智慧港口,为世界港口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港口协会常务副会长陈英明说。

  在本届大会上,华为、阿里等中国企业成为全球港口积极洽谈的对象,他们希望借助这些中国企业在信息化改造和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实现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港口也对全球港口的先进经验求知若渴。黄健说,中国港口希望借鉴欧洲、北美等大型港口在业务管理、港口-铁路与港口-航空联运方面的经验与成果,更好地实现全球港口合作。

  陈英明说,未来,中国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继续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港航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度合作,构筑双方海上互联互通网络,开拓港口、海运物流和临港产业等领域合作。(执笔记者王攀、田建川;参与记者潘革平、刘芳、吕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