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历史传承

传承“雨花英烈精神” 追梦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9-05-04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周绍懿

  江苏南京,中华门南,有一座花草葳蕤、松柏掩映的山冈,叫雨花台。

  然而,这个清静幽雅、群雕叠阶之处,在1927年至1949年的22年间,却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成千上万的英烈牺牲在这里,牺牲时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巍巍钟山春常在,郁郁青松掩芳丘。“五四”前夕,记者再一次走进雨花台,感受“信仰、忠诚、为民、担当”的“雨花英烈精神”,探寻其中的力量。

  革命岁月,信仰是鲜血铸成的丰碑

  “恽代英烈士,黑白照片中的您,眼神坚毅而充满自信,用一生追求共产主义信仰……”“袁咨桐烈士,16岁的花季,追求理想、心怀天下,您用稚嫩的肩膀挑起民族大义……”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烈士就义群雕前,一群少先队员正在与革命先烈“对话”,胸前的红领巾格外鲜艳。

  90后的刘志亮,去年硕士毕业后选择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做一名研究员。他探索的课题是,在雨花台英勇牺牲的烈士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多数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是什么让他们放弃现实的利益、长久的富贵,甚至不惜付出鲜血和生命?在史料整理和讲解交流的过程中,刘志亮找到了答案。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曾说:“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为了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我们是舍得付出一切代价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这是谢士炎的追求。

  “革命是我第一生命,我决不退社!”这是郭凤韶的呐喊。

  在纪念馆的中堡,用灯箱形式集中展示了50位烈士的事迹,抬头仰望,LED灯营造出“漫天星光”的效果,象征每位烈士所散发的信仰之光,照亮革命道路。他们中有毕业于北京大学,就义时年仅39岁的邓中夏;有先后在清华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就义时年仅34岁的施滉;有现代作家,就义时年仅32岁的洪灵菲……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这些精神的根源来自共产党人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共产主义的绝对信仰。也只有绝对的信仰和绝对的忠诚,才能让他们为了真理和信仰而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雨花英烈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跃说。

  如今硝烟已散,但砥砺人心的“雨花英烈精神”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和平年代,信仰是民族不屈的脊梁

  无论是革命岁月的烽火硝烟,还是和平时期的岁月静好,总有一群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因公殉职的时代楷模廖俊波,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廖书记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这是老百姓对他的评价。主政福建政和县短短4年,山乡巨变,全县贫困人口减少了3万多人,脱贫率达69.1%。廖俊波生前曾说:“我始终觉得,人还是要有一点信念,如果你的信念确确实实就是想为一个地方的百姓干活,确确实实想为更多的人做点事,你所有的工作,你都觉得是值得的。”正是一颗为民谋幸福的初心,让他无怨无悔。

  海军歼-15牺牲飞行员、强军先锋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短短4.4秒,生死一瞬,他为了挽救飞机,错过了跳伞自救的最佳时机,最终壮烈牺牲。面对前来救援的战友,年仅30岁的张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不是要死了,再也飞不了了……”正是一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让他无所畏惧。

  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的70后教授王强,即使癌症晚期,饱受病痛折磨,他依然在病榻上指导学生论文,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王强曾说:“我深深热爱着我们的党、我的研究,我的知识不能带到棺材里去,得让它传承和发展。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活着的每一天工作。”正是一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让他永不懈怠。

  时代楷模王继才,58载短暂的生命旅程,32年漫长的守岛生涯。开山岛只有两个足球场大,距离最近的海岸12海里,岛上荒无人烟、台风肆虐。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不但选择了坚守,而且一守就是32年。王继才说:“别看这个岛小,又艰苦,只要我站在这里,我们国家的雄鸡版图就不缺胳膊不少腿。”正是一份守土有责的担当,让他心甘情愿。

  四川凉山州森林大火中,消防队员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腹地,与“火魔”展开殊死斗争,30个年轻的生命不幸被大火吞噬,牺牲时平均年龄仅23岁。牺牲的中队长张浩,新婚不久,朋友圈每一个动态都是在执行任务的路上;队员蒋飞飞,生前最后的朋友圈定格在奔赴火场的画面。今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上,当宣布四川省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西昌大队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时,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网友说,场上持续的掌声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正是一份为国为民的忠诚,让他们一往无前。

  新时代,信仰是照亮复兴之路的明灯

  追梦新时代,还看后来人。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无论是“五四青年”,还是“雨花英烈”,他们都用自己的青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让无数青年倍感振奋。

  我国最年轻的航母总设计师王硕威,在既无经验也无图纸的情况下,靠着“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拼劲,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设计师队伍,查资料、搞仿真、做试验,历时7年自主创新,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最终保证“辽宁号”这一国之重器驰骋海洋。不畏挑战,他用青春“镇守”祖国的蓝色边疆。

  80后山村教师张玉滚,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把全心的爱灌注于山区教育,一干就是19年。寄宿学生多,他学缝衣做饭;学生家庭困难,他慷慨解囊;山区不通车,他用扁担把学生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亲戚劝他“一辈子耗在这穷山沟沟里,咱图啥咧?”在外打工的女友也多次写信,劝他别在这里干耗时光。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张玉滚说:“老师都走了,孩子们咋办?”教书育人,他用青春点燃山区孩子的希望。

  江苏“最美青年”85后海归蔡怀涵,从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毕业后,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泰州,投身医药研发创新事业。“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蔡怀涵下定决心,“我要用多年所学奉献社会,中国梦需要我们年轻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回国短短一年半时间,他带领团队在糖尿病药物研发领域开发了新的维糖项目,有望实现中国同类药物零的突破。科技创新,他用青春践行报国的理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追寻中国共产党人日臻形成的精神谱系,不难发现,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它与“信仰、忠诚、为民、担当”为价值取向的“雨花英烈精神”一脉相承。

  在新时代,这种精神代表一种信念、一种思想、一种意志,呈现的是精彩故事,推动的是整个中国。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3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