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旗渠》 郑雄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何向阳
提到红旗渠,总让人联想到“精神”二字。红旗渠以其气魄的超迈,使人对之仰之弥高——敬畏其精神浩渺遍虚空,高蹈如山岳。无论何时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都会被那山、那水、那渠、那情感染着,激励着。因为,那是作为脊梁的山,天河的水,精神的渠。那里面,凝结着太多的心灵给养和精神力量。
红旗渠是一个精神标本,是林县人民淬炼意志的精神史,是人的心性和行动力的变现和外显。红旗渠,不是一场空谈和闲扯,它是响当当、闪亮亮的成果。
红旗渠是人对自然最本能的索求,是人对水最原始的渴盼,是人与山最默契的相依,是人对生命最简单的珍惜。没有天府之国的资粮,没有鱼米之乡的天赐,没有天下粮仓的福荫,在穷山恶水之间,林县被天地忘记降下甘霖。对水的盼望和渴求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意识,世世代代在林县人的血液里沉积,成为追求生存、追求环境自由的原发驱动力。这一方的百姓像一群顽皮倔强的孩子,他们要重新安排河山,劈山引水。
正可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灾难面前,都会自觉迸发出“生存”的力量,于灾难中浴火重生。正是这种对水的强烈渴望所迸发的巨大精神,成就了红旗渠的奇迹。
《中国红旗渠》再现修渠的过程,又感性地呈现了与红旗渠息息相关的人物命运,可感可触。
作者采访了红旗渠指挥者、建设者,红旗渠精神报道者、传承者,通过现场调查、口述实录等方式,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从普通人物的身上感知历史的温度和当下的价值。杨贵,红旗渠蓝图的总指挥,像一位解甲归田的老将,他的命运诠释着因果错综、福祸相依的吊诡世事;任羊成,最危险工地的除险队长,至今林县还流传着“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的美谈;“小老虎”张买江的父亲牺牲在工地,他的母亲掩埋丈夫遗体时倔强地没有掉一滴眼泪,还把13岁的儿子也送到修渠一线,直到哗哗的渠水引到家门口,这个伟大的女人才“哇”地一声哭出来……这些人物,虽不会在大历史中垂名,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穿越人世间的风云变幻,以生命的搏击赢得了红旗渠柳暗花明的绝世惊鸿。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原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之一。《中国红旗渠》一书,通过叙写“中国的红旗渠”的“这一个”的独特价值,彰显了红旗渠精神与中原人文精神及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内在联系。
红旗渠精神,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四个方面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了林县人民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展现的优秀品格。红旗渠精神见于细节,融入信仰,因而是真切的,它所具有的穿透历史和影响未来的震撼力将历久弥新。20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建设红旗渠,实现林县人民的吃水梦;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开凿红旗渠磨练出的大批能工巧匠走出河南,参与城市建设;90年代,“十万大军富太行”,走出去的林县人不忘家乡,带回大量创业资金与信息资源,圆了林县人的发展梦;新世纪以来,林县人又提出了“十万大军美太行”,发扬创新红旗渠精神,围绕红旗渠、太行山展开绿色旅游,实现新的腾飞。这恢宏的创业四部曲,书写了林县人民的追梦之旅。
《中国红旗渠》在结构与叙事中以理性而洗练的格调行进,再现了那一方作为脊梁的山、天河的水、精神的渠,以及“人工天河”红旗渠修建的前后历程,文字追求理性又富于文采,平实飘逸却富有质感,堪称一部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纪实文学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