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故事】“实干闯出新天地”
——夏志国大学毕业后立志重塑环卫工形象的那些事儿
1973年出生的夏志国,从沈阳建工学院(现为沈阳建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辽宁省朝阳市环卫局清扫队做清扫工。经过多年努力,夏志国成功研制出自吸式垃圾分解机, 获得17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没有没出息的工作,只有没出息的人”
1996年,夏志国从沈阳建工学院工民建专业毕业,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建筑工程师,可没想到的是,他被分配到朝阳市环卫局清扫队。上班第一天,发给他两样工具,一把扫帚,一个撮子。当时,他的脑袋一片空白,领导还说了什么,他一句也没听进去。
每天的清扫从凌晨3点开始,6点回来吃饭,8点继续工作,对已扫过的路段进行保洁。每天起早贪黑,睡眠不足,加上与扬尘接触,不久,夏志国的两眼又红又肿。身体上的疲劳可以忍受,让他受不了的是一些人的冷嘲热讽:“大学毕业就扫大街啊。”
夏志国的父亲曾在一所中学当过校长,他的不少学生都当了领导。夏志国央求父亲,“找找人,给我换个工作吧。”父亲却说:“别人能干的活儿,我们也能干。没有没出息的工作,只有没出息的人!”
夏志国知道,必须面对现实,“扫”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身高一米八多的夏志国,年轻力壮。推车运送垃圾是力气活儿,他抢着干;有人生病或有事休班,他就去顶班;他还学会了修手推车,扎扫帚,做垃圾袋。
小伙子的努力,领导和工友看在眼里,赞在心中。1年后,夏志国当上中队长;2002年,经民主测评,夏志国当上了清扫大队大队长;2012年,夏志国担任环卫局副局长兼清扫大队大队长。
立志重塑环卫工形象
2010年时,夏志国开始悄悄地做着一项让环卫工告别扫帚、手推车的传统操作方式的研究。之所以说“悄悄”,因为他对是否能够研制成功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一开始就张扬出去,一旦搞不成,脸面上不好看。
当时,一些大城市的环卫清扫已经用上机械化清扫车。夏志国考察后发现,一种清扫车是直接清扫,但扬尘;另一种是边扫边洒水,扬尘问题解决了,但“和泥”。这两种车都有造成二次污染的不足。受吸尘器原理启发,夏志国决定研制一种“以吸代扫”式的机械化清扫工具。
2010年,夏志国拜著名全国劳模、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工人”的尉凤英为师。尉老对夏志国的想法特别支持,找来全国劳模、原沈阳低压开关厂退休高级工程师马洪谦一起帮助夏志国研制。
半年后,他们研发了两台“自吸式垃圾分解机”,并开始在朝阳燕都国际酒店广场试用。然而,这台设备笨重,噪音大,还经常出故障。2012年,夏志国参加了在职研究生学习。授课的老师之一穆存远教授就是教机械与自动化专业的,夏志国就设备存在的问题向穆老师请教。穆教授听说后表示全力支持,只要没有课,保证随叫随到。
连续20多次,从沈阳到朝阳,穆老师画图纸,做试验,将“自吸式垃圾分解机”原理、结构基本搞清楚了,最终解决了相关技术难题。夏志国又找到在辽宁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同学,将“自吸式垃圾分解机”外形设计成蜗牛卡通形象。
2015年1月13日,621台被称作“城市蜗牛”的“自吸式垃圾分解机”正式投入使用。
今年49岁的杨凤娴,2011年下岗后就在朝阳环卫局14中队做清扫员。“以前干活时蒙着围巾、戴着口罩,可干完一天活儿还是满脸的灰。秋天时,一天要推十几车垃圾,累得浑身像散了架。老百姓看到我们都躲着走。”杨凤娴说,“现在好了,坐在车里搞清扫,过去四五个人干的活儿,现在一个人就能干,还不累。‘城市蜗牛’上有把套、脚垫、护膝等,只要通上电就发热,冬天非常暖和。”
朝阳市环卫局专门建立了指挥中心,621台“城市蜗牛”工作情况在指挥中心一目了然,实现了智能管理。
如今,“城市蜗牛”成了朝阳一道亮丽的风景。杨凤娴、幺喜玲、高健丽等好几个女工说,她们清扫时,经常有人用手机拍照,有的孩子非要上来坐坐。
让环卫工告别扫帚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让夏志国非常高兴。
27名大学生当上队长
据了解,朝阳市环卫局有4000余职工,90%是农民工、下岗职工,女职工占95%。2015年初,朝阳环卫局招聘录用了49名大学毕业生。他给新入职大学生开动员会,打“预防针”:“任何岗位,实干就能闯出新天地,所有的大学生必须从一线干起,要熟悉环卫工作,体会环卫工人辛苦,这样,到管理岗位后才不会跑偏。”
环卫局一线主要有公厕、清扫、清运、排放这4个岗位,除2人外,其他大学生都分到这些岗位。一年后,27名大学生担任了中队长。
随着环卫局大学生人数增多、环卫队伍也因此有了文化氛围。夏志国想着在环卫局举办环卫工人文化大讲堂,安排各种文体活动。从1月到12月,月月有活动。搞书画、摄影辅导时,每次来听课的环卫工都有三四百人。
2009年,夏志国被评为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奖励他2万元;朝阳市也奖励他2万元。夏志国用这笔钱在朝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了“心愿城市道路清扫员援助中心”,目的就是为家庭困难的一线道路清扫员解决他们遇到意外伤害或突发急重病而无钱治疗的问题。为了能使援助中心有足够的资金运转,除发动爱心人士捐赠外,夏志国还在清扫大队专门成立了废品回收公司;成立了职工服务部,除对本单位职工提供免费水、电、煤气、上下水管道等维修外,还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承包了4个弃管小区、156栋楼的物业管理工作。将各项收入注入“心愿城市道路清扫员援助中心”。8年来,援助中心为160多名清扫员提供了援助,援助资金累计达110多万元。
在重塑环卫工形象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夏志国又有更深的思考:环卫工作要由清理可视生活垃圾向治理人体可吸入颗粒转变;环卫局要从简单的环境卫生清理向无尘清扫设备提供、登门收集垃圾、物业管理等综合性环卫企业转变。“我希望有一天,被世俗瞧不起的扫大街工人,会成为令人羡慕的新环卫人。”
(制图:李法明)
路在脚下
徐福平
1959年,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全国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时说,我当国家主席,你当掏粪工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民的公仆。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升,环卫工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提起环卫工,人们还是很容易和扫大街、脏苦累、身份卑微、生活困窘、文化层次不高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为了让人们改变环卫工作就是扫马路、清垃圾的印象,重塑环卫工的形象,夏志国从大学毕业后迅速调整心态,从扫马路、运垃圾干起,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开拓出环卫工作新格局,将环卫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他不仅成功研制出“城市蜗牛”自吸式垃圾分解机,让环卫工告别扫帚、手推车的传统操作方式,更可贵的是,夏志国对环卫事业有更深的理解:环卫工作要由清理可视生活垃圾向治理人体可吸入颗粒转变;环卫局要从以环境卫生清理向无尘清扫设备提供、登门收集垃圾、物业管理等综合性环卫企业转变。
城市变干净、变美了,夏志国也从一线清洁工成为队长、大队长、副局长,获得市劳动模范、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实现了人生的升华。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路在脚下,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一步一个脚印,都可以走出坚实的人生道路。(顾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