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校园之窗

清华—协和“感恩梧桐树”探索医德育人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9-04-07 来源:光明日报

  好医生从这里“长”出来

  ——清华—协和“感恩梧桐树”项目探索医德育人新模式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

  整洁的病房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青年医生杨颛搏每天都要围着病人转。问病史、检查、写病历、设计治疗方案、审核治疗计划、处理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

  杨颛搏的“固定服务对象”,有5至8个病人,从吃到住,各种不舒服的症状都要第一时间处理。

  忙和累,是很多医生的常态。但作为清华生命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协和)专业毕业生,杨颛搏甘之如饴。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时常会想起一个名为“感恩梧桐树”的志愿服务项目,“那是医学生生动的第二课堂,更是我坚定做一名好医生的精神课堂”。

  2013年5月,在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健康长城公益基金会三方的共同推动下,一群年轻医学生志愿发起了“感恩梧桐树”项目。他们组织志愿者与老教师、老专家结对子,通过定期走访、生活照料等方式,听他们讲述人生发展经历与经验,为志愿者的人生规划提供个性化指导,搭起了一座代际互助的关爱之桥,由此创新了医德教育的新模式。

  助老育人,“梧桐”有深意

  “吾师栽下梧桐树,庇佑后辈成栋梁。寸心难忘三春晖,感恩之心永相随。”在清华生命学院临床医学(协和)专业学生中,这首小诗广为流传。

  这是清华—协和“感恩梧桐树”项目的设计初衷,也是一群医学生坚定医学信仰的起点。

  “医学教育是非常精细的培养过程,不仅要培养‘能’,更要培养‘人’,要有很强的维护生命的责任感。”2013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邢东明发现,如果只是单纯在课堂上讲述医德规范,效果并不好:“医学生阶段,没有与病人的直接接触,也不在医院环境里,他们很难有深切感受。”

  一个偶然机会,邢东明想到了让退休老教授与青年学子“结对子”的公益互助模式:“清华跟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办学,培养临床专业学生。‘协和’有‘三宝’:图书馆、病历和老教授。然而老教授们退休后,却鲜有人去关注他们。他们不愿麻烦他人,常常选择独自承担生活上的困难、精神上的孤独。他们乐于与年轻人交流,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囊相授,却缺乏与年轻人互动、传承的平台与纽带。”

  精准助老、精准育人——2013年8月,在邢东明倡议下,来自清华和协和两个院校的学生共同组建了一个以“感恩老师,关爱前辈”为宗旨的“感恩梧桐树”项目组。

  “项目主要是让大学生志愿者根据院系、专业、籍贯、爱好与离退休前辈老师进行精准结对,通过定期探访、组织聚会、生日祝福、疾病探视等陪伴活动,解决离退休老师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满足就近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清华生命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协和)专业学生平陆告诉记者。

  从教授老人学习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到组织协调老人参加文娱活动、帮助老人整理回忆录,件件小事,让两代人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外科泰斗钟守先教授习惯给探访学生每人塞一把糖果再开讲;免疫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更是把同学们给他颁发的“荣誉导师”奖杯,放在办公室奖杯柜里的中心位置……

  “看到他们,仿佛看到了中国医学的希望。”这群曾为无数病人把脉问诊、为中国医学奠基的先驱者们纷纷表示。

  数据显示,目前,参与“感恩梧桐树”项目的志愿者超过2000名,直接服务离退休老师超过1000人,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3万小时。在服务过程中,学生们完成了10多万字的《梧桐访谈》与《梧桐日记》,项目还获评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润物无声,“梧桐”育医德

  “表面上看,是我们去帮前辈们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但获益最多的还是我们自己。”采访中,不止一位“感恩梧桐树”项目的志愿者向记者感慨。

  一件往事令杨颛搏终生难忘——那是几年前,一个寒冷冬夜,在“感恩梧桐树”项目新年团拜会后,他护送90多岁的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教授罗慰慈回家。在楼道口,一个患者家属拦住了这位呼吸学界的泰斗,“给看看片子吧。”

  “当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罗老把他迎进了家,特别仔细地看了片子,还给出了详细的治疗意见,像对待专家会诊一样认真。”杨颛搏说,这不仅是一场高端的示范教学,更让他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我当时有些生气,那人不怎么会说话,打扰了老先生休息,只说了句‘谢谢’就走了。罗老却摆摆手,只说能帮病人解决问题就好了。从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罗老这样的好医生。”杨颛搏说。

  学医到底有什么价值?当医生会不会过度疲劳?如何正确看待伤医事件?怎样才能树立医疗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患者得离苦,更多为人为医的道理,在一次次深入交流中传递给青年学子们。

  清华生命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协和)专业学生赵浩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讲述的在协和抄病例的往事:“吴老师做住院医师时,一个关于甲状腺疾病的大病历,老师让他抄了整整三遍。直到最后,还是圈出了一个错误,‘触之光滑’改成‘触之平滑’。因为‘光滑’是摸不出来的。这让我很震撼,患者以命相托,医生唯有全力以赴,严谨再严谨,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

  薪火传承,“梧桐”渐成林

  2018年初冬的一天,北京协和医院里人头攒动,大厅正中央,几个身着白大褂的年轻人或弹钢琴,或拉小提琴,一段醉人的旋律流淌而出,原本步履匆匆的人们渐渐停下了脚步。

  白衣作礼服,医院即舞台。让充斥着病痛的医院飘出悠扬乐曲的,是协和医学院协韵医学青年演奏团。这支由协和医学院医学生和协和医院医生组成的公益演奏团活跃在协和医院的各个病房,他们定期为患者、家属及医务工作者表演,平均每个月演出1到2场,每次都能获得令人惊喜的反馈。而其发起人,正是“感恩梧桐树”项目的原骨干成员、清华生命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协和)专业学生贺渝淼。

  “在走访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专业知识,更真切地认识到,一名真正的医生要以爱患为主旨,做到‘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贺渝淼表示,乐团的成立就是希望将音乐和公益结合起来,让医学生能为患者和同行带去一些欢乐和暖意,“当我们看到患者和医护人员全身心陶醉于音乐世界里的幸福表情时,觉得一切付出都值了。”

  化体验为德性,化德性为信仰。如今,从“感恩梧桐树”这堂人生大课中开掘出来的精神养分,已成为这群未来医生的坚定信仰。在与病患每一次的接触中,他们都努力将爱播撒出去,让医学更有温度。

  6年,枝叶舒展,梧桐渐成林。“目前,在清华其他院系、中国中医科学院都有‘感恩梧桐树’项目的延续,‘梧桐’已经生长到了更远的地方。”邢东明期待着,“我们将永远心系这个项目,让‘梧桐’常青,让更多的好医生从这里‘长’出来。”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6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