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亲近自然遗产
——访澄江化石科学研究博物馆副馆长郭进代表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澄江化石地位于云南澄江县帽天山及其周边,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澄江化石地因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守护好这份遗产?澄江化石科学研究博物馆副馆长郭进代表有自己的见解:“保护自然遗产的过程,是一个处理好人与大自然关系的过程。让更多人真正了解它、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然后自觉参与保护行动,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郭进代表介绍,帽天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虽然有“三顶帽子”,但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的范围基本重叠,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范围几乎就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不同的“帽子”对整个区域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标准也不同。以自然保护区为例,核心区被定为无人区,不允许人进入。但对于地质公园、遗产地而言,又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科普宣教功能。为了厘清其中的关系,郭进代表建议对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并尽快出台规范性文件,使帽天山既体现保护价值、又兼顾科普宣教的价值。
郭进代表说:“我们正在帽天山筹备建设自然博物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化石价值,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以开馆。但这个项目总投资6.4亿元,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只能作为PPP项目来建设,亟须国家层面给予专项扶持。”
除了资金方面的压力,郭进代表还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各地自然类博物馆、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古生物化石资源的需求量加大,化石资源在私下形成了隐形的市场,存在一些混乱现象。因此郭进代表建议,进一步规范古生物化石研究标本的征集方式和资金使用管理。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15日 02版)